【学术动态】学术论文研讨论点摘编
发布时间:2014-05-20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4年第8期(总第161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4年5月20日

学术论文研讨论点摘编

    2014年5月19日,我院在学术报告厅召开2014年第9期(总第150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程虹院长及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主要围绕院内各老师、博士论文和李丹丹、罗连发老师的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情况展开。现将5月19日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首先,余红伟、李丹丹老师介绍了湖北省质监局2010~2013年研究项目审计材料。2010年,材料文稿1180页,共计84万字,涉及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划分方法及责任体系研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检验模式优化研究、区域产品质量水平的衡量与抽检方法优化研究等方面;2011年,材料文稿350页,共计27万字,涉及中国质量检测机构科学发展战略研究、质量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和服务业和名牌产品的顾客满意度测评三个方面;2012年,材料文稿370页,共计25万字,涉及质量文化研究、湖北省主要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服务业和名牌产品的顾客满意度测评等方面;2014年,材料文稿1070页,共计63万字,涉及申报2013年度“湖北名牌”产品顾客满意度测评、湖北省2013年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等方面。随后,程院长高度肯定了质量院与共建单位合作过程中所做的研究与取得的成果,并对湖北省质监局的支持表示感谢。程院长指出,湖北省质监局是质量院发展的引导者,为质量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问题现场,并在资金上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在该项目汇报的最后,程院长提出了四点建议:1.要突出湖北省服务行业和名牌产品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的成果;2,要突出发展质量的评测;3.要突出基于湖北省与全国对比的质量观测研究;4.要突出监测的预警平台研究。
    接着,宋时磊老师介绍了论文《中国古代质量文化研究进展综述》。宋老师指出,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质量文化研究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缺乏全面的回顾与展望。本文基于微观和宏观两种研究视角,从质量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思想等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中国古代产品质量总体趋于上升状态,但行滥现象也屡禁不止,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生产组织、行会等相协调的质量管理体制,并设计了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形成一整套直接或相关的质量保障制度。中国质量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紧密相连,有相对明晰的历史分期、有具体的典籍文献依托、有鲜明的质量思想、有深刻的文化涵养。之后,范寒冰老师提出质量文化界定的边界是什么的问题,陈昕洲博士建议文章直接研究质量文化,李丹丹老师指出文章应重点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专家对质量文化的研究是什么。随后,程院长肯定了文章观点的独特之处,但也指出文章在质量文化的界定上还不够清晰,应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分析。
    随后,刘芸博士汇报了题为《标准秩序: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市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论文。论文主要探讨的议题是,成熟的市场制度既包括市场自生自发的自然秩序,政府强制的法治秩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秩序。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市场制度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标准秩序的缺失。之后,张继宏老师提出疑问,就标题中“有利于”三个字该如何体现?范寒冰老师指出,文章中文献部分涉及的历史太古老,历史分析的篇幅太长,还需要考证。随后程院长进行了总结。程院长认为文章应依照《中国社会科学》范式,用对比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西方经济学史的常识只需拿来叙述,文章要从多角度论证结论。应从自由竞争与强制法规的缺点和标准秩序的作用角度进行论证。
    接着,陈昕洲博士叙述了论文《我国城市环境质量满意度评估研究及启示》。陈昕洲博士指出,中国近3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在提高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基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2年和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当中,全国主要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主观评价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评价进行了年度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在提升;在众多环境污染要素中,治理的重点应放在对空气和水资源的质量改善上;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不应当只着眼于城市内的景区、公园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美化,而应当把环境治理的重点放在改善该城市居民居住和生活的较小范围内的微观和中观城市环境。陈川博士指出,调查对象由于工作而造成的地理位置差异应纳入考虑范围。刘芸博士认为,文章中数据只局限于城市,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余红伟老师指出,文章针对性还不够强,各要素间的相互性还有待提高。之后程院长进行总结,指出文章不需要涉及环境安全和满意度之间的问题,只需进行不同身份人群对于环境满意度的研究。
    随后,范寒冰老师就论文《规模化导向的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发展路径》,从宏观背景和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行业的现状着手,提出规模是制约国有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发展的核心原因,规模化导向的发展路径,是当前环境下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的最优发展路径。通过对规模化理论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分析,提出集团化是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规模化发展的最优方法和路径,通过案例的检验,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程院长高度肯定了范寒冰老师提出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规模化的问题,指出文章还需要从检测机构如何从非规模化到规模化之间转化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接着,许伟老师分享论文《质量大数据》。许伟老师认为,在互联网产品质量同质化的今天,应从企业质量决策的信息价值出发,分析大数据在质量创新中的作用,并对质量创新过程中的大数据作用机制进行阐释。程院长总结如下:大数据前沿领域好的观点要成果化,要有革命性突破,并分析大数据的核心是什么,从因果关系转到相关关系的研究,最终回到质量要求与质量需求间的关系,证明质量要求通过大数据转变成为质量需求这场重大的革命。
    之后,罗英老师介绍了论文《产品质量规制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罗英老师就产品质量规制与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第四稿论文进行汇报,她将产品质量规制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制度资源,并结合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从制度功能角度分析产品质量规制如何从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率、社会福利和产品标准能五个维度,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程院长高度肯定了文章的选题与角度,同时指出应引入理论范式,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产品质量规制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
    接着,范锐敏老师基于论文《论我国质量技术服务的市场化供给》,论述了质量技术服务制度有三种基本形式:政府主导供给型的质量技术服务制度、自由市场供给型的质量技术服务制度和市场有效竞争供给型质量技术服务制度。范锐敏老师从质量技术服务市场的供给数量、市场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获得的社会收益三个角度,分析不同制度下质量技术服务的社会交易成本变化,从而得出质量技术服务市场有效竞争供给型制度相较于其他两种制度,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社会收益的优势。余红伟老师指出,文章应构建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间的博弈模型,指明政府只需提供涉及安全、健康等方面的质量供给,其他的都应交还市场供给。李丹丹老师认为,文章数据在量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建议以特种设备电梯检测行业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随后程院长总结到:学术研究要找到真问题,质量的技术服务本就是纯粹的市场服务,属于私人产品。政府没有必要介入检验行业,市场化的技术服务供给是最优化的选择,我国应同步推动检测行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
    然后,邓悦老师的论文《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3年质量观测调查数据的分析》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与影响因素。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对于总体的质量发展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宏观质量观测调查的数据,得到了我国质量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的几个突出性特征:农村质量公共服务显著落后于城市,出现了显著的城乡二元性;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对于质量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显著地低于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政府的质量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越强。基于这些问题,提出的改善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结构的政策建议是: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质量公共投入,增加对于中小企业的质量能力提升专项公共服务,加快市场化进程来促进质量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张继宏老师就文章中提到的“供给结构”该如何体现提出了疑问。李丹丹老师认为应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出文章中设立的三个部分内容。随后,程院长指出,文章应该回答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是什么,影响因素有什么具体意义。研究的问题应该具体化,应明确提出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的结构。
    接着,余红伟关于质量评价文献研究的论文《质量评价文献分析》,从质量内涵、质量评价主体、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质量评价研究状况进行评述,提出从需求角度定义质量、从消费者主体角度进行评价、从政府宏观层面进行评价、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评价是质量评价的研究的新视角。程院长总结如下:做学术论文要对文献有准确的了解,文献分析很重要。好的文献分析需要有一个好的理论范式,弄清楚同行中已取得的良好成果。
    论坛的最后,李丹丹、罗连发老师介绍了赴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习的相关情况和个人心得。最后程院长进行总结,指出我院核心的能力与所取得的成果,应充分体现在论文上。将各项数据转化成一篇篇优秀的论文,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我院的学术发展。
                                                                              (整理人:陈川)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