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宏观经济质量发展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3-11-04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3年第3期(总第143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3年10月23日

                           宏观经济质量发展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3年10月23日上午,我院在会议室召开2013年第8期(总143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针对“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与产品、服务等微观质量的关系”这一主题,我院程虹教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现将本次讨论会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程虹教授就“宏观质量”与“微观质量”的定义,针对一、二、三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解释。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程虹教授指出,所谓的“微观质量”,就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是一种合格评定,用价值来评价。而所谓的“宏观质量”是各个地区所有的产品、服务等微观质量加起来的一个总和,基于宏观经济,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微观经济的加总,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宏观质量”也就等同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然而,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与产品、服务等微观质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宏观的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以微观质量作为基础?宏观经济发展是否可以推动微观质量的提升?
    随后,研讨会以历史事件为例,就政府是否应干预经济的问题,展开了叙述与讨论。早期经济学家认为,通过经济结构创新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通过经济结构的变动,政府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发展,日本与韩国就是最好的例证。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的干预是有正当理由的,在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型中,总是能找到一种特定的经济干预方式,使人人都受益。美国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其经济政策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然而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进而引发了信息革命。
    经济发展的质量理论需基于微观视角进行分析,以宏观经济发展质量是否具有微观的支撑作为问题导向,更进一步深入了解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程虹教授指出,以调整结构为主要手段去促进经济发展是非常可怕的,上一季度我国食品价格的增长量是6.1%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还是得靠实体经济的支撑,而这种支撑不管是于宏观的政治指引,还是微观的质量保证,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需要重视质量,重视全局的质量,整体的质量,宏观的质量,而不仅仅只是产品、服务这些微观的质量。然而如何将微观质量同宏观质量相结合,摆脱现在宏观质量同微观质量之间缺乏联系的现状,是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难题。如果过分重视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宏观质量,政府容易出现具有明显政策倾向的经济干预。我国对于宏观质量的评价,还缺乏微观质量的基础。随后,结合近期我院对于德国、瑞士传统产业的研究,以微观产品质量作为基础,以时间作为参照物,大力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为民族名牌产业,打造国民经济基础,进而证明微观质量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
    接着,罗连发老师就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作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罗老师指出,现代社会最早提出经济发展质量的当属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其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书中提出“只从增加产量的观点来评价生产的发展是不够的。极为重要的是…算出用什么样的代价取得这一增加额…它有多少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满足了社会需要”。联合国早在1990年就开始发布包含收入水平、期望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数的人类发展指数,该指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评价,对传统的GNP统计提出了挑战,反映了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物质利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体现。英国、不丹等国政府制定了本国的“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国内生产总值GNP的补充性指数。这些指数逐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发展观。虽然世界各国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追求有很大差异,但是都认为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带来很多十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得经济数量本身的增长变得不可持续。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核心是“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型到质量和效益上来”,经济发展质量成为未来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而我国经济发展政策实践也已经涉及到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思想,其实质就是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是经济发展质量最为重要的理论指导。
    接着,李酣老师就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于Linder、Hummels、Klenow Hallak和Schott 的关于高质量产品同该国人均收入和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研究创新和结构变化如何在长期影响经济发展,阐述了产业层面的质量、质量的异质性、产品质量的测度指标等相关概念及参数,证明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随后,范寒冰老师基于德国的“隐形冠军”案例介绍了微观质量对于宏观质量的影响。从“隐形冠军”的概念,形成的原因,概念随着德国经济发展的演变到所取得的成就,以实例证明了微观产品质量能促进宏观经济发展。
    接着,我院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就宏观以及微观质量的定义、两者间的联系、微观质量是否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博士研究生组认为,分析宏观与微观质量间的联系,必须考虑质量弹性和区域性。而考虑“宏观质量”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质量作为生产要素里面一个及其重要的成分,考虑到它对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生产环境必须以质量为中心,生产要素必须围绕着质量展开。在我国,微观质量之间缺乏一个基于消费者统一评价体系,应向德国商品检验基金会学习,借鉴其经验。硕士研究生组认为,企业效益的增长来自于产品质量水平稳定的提高,质量作为一种结果而并非一种要素,产品质量好的国家经济效益都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众多的理论实证分析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结论。
    最后,程虹教授对于今天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共识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如下:
    1. 宏观质量与微观质量间的问题,就是宏观经济发展同微观产品、服务等质量间的问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就是微观质量的相加的总和,微观质量相加的总和决定宏观质量的水平;
    2. 产品、服务等微观产品质量能够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从美国、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便可窥其一斑;
    3. 对于微观质量的评价,要进行理论性论述,进行国际贸易层次的产品质量的分析与比较,从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力的角度加以考虑,既宏观,又微观,微观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很高,实物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要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4. 微观质量是基于用户需求的评价,是人类基于满意度的评价,顾客的满意度是其一般性指标。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同或类似产品间价格的比较,同质化之后形成的价格与满意度之间的对话。
    目前针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已成熟,具备系统的体系及理论背景。研究宏观经济发展就必须考虑到经济效益,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此外,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也必须加以分析,包括经济结构的分级与政府对于结构的选择。由于质量的外延性太大,针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必须结合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参照“幸福广东”指标等经济发展上非数量的评价,减少政府过多的干预,在质量发展上投入技术和资本,多研究经济发展质量的各个维度,在制度上克服市场的不充分性,利用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宏观的发展,却缺少微观的支撑,没有确立宏观与微观的对应关系,整体发展缺少逻辑。宏观经济发展必须以微观质量作为基础,通过政府结构的改革,服务的创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让实体质量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上。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就是微观质量的加总,高的微观质量投入产出比是推进宏观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搞好产品、服务等微观质量同宏观经济发展质量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经济高效、保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41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