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中国——机器人如何“换人”
发布时间:2018-11-12     字号: [小] [中] [大]

    编者按:在上期专家视点中,程虹教授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机器人应用呈爆发性增长,本期内容继续围绕“机器人在中国”这一主题,分析机器人是如何“换人”。


    自2013年开始,中国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4.1万台,2018年前7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了21%,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正从汽车、电子、食品包装等传统领域向酿酒、陶瓷等特色领域加快拓展,中国制造业对“机器换人”需求旺盛。尤其是在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制造业的“人口红利”不断消失的大背景之下,“机器换人”更是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那么,机器换人,换的是什么人,换人的数量和比例有多少?机器又是如何进行换人的?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机器换人速度是否有所不同?对此,我们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分析,具体就以上问题得出了一些重要发现。

    基于CEES数据,我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的识别策略,选择规模、所有制、出口、资本-劳动比、行业类型等变量作为匹配变量,基于k近邻匹配的原则构造1:1配对的子样本。在此基础上通过消除选择性偏误对统计分析的干扰,并通过对比子样本不同分组企业在 2015-2017 年间劳动力人数的增速差异,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一、机器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0.3个百分点

    1.机器人对使用企业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 2.6%

    CEES数据统计分析表明,2015-2017年全部样本企业劳动力人数的平均增速约为-0.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人数的就业规模年均下降 0.2%,这与中国社科院蔡昉教授提出的,中国已于 2013 年前后达到劳动力拐点的实证发现基本一致。与未使用机器人的企业相比,使用机器人的企业最近3年劳动力人数增速为-1.5%,在不同分组企业之间规模、所有制、出口、资本-劳动比、行业类型等因素的选择性偏差充分控制的前提下,考虑到当前的机器人使用密度(39台/万人),机器人造成了使用企业2.6%的劳动力人数被替代;考虑到使用机器人企业2017年末平均1189人的就业规模,现有的机器人使用密度约造成上述企业平均31个人被替代。

    2.机器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的替代效应约为 0.3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表明,在现有机器人使用密度的前提下,机器人使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效应为0.3 个百分点,这也就意味着,机器人将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约0.3%的劳动力人数会被替代。然而,考虑到使用机器人企业2017年末平均1189人的就业规模,在现有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和覆盖率水平下,我国企业整体平均将有4个人被替代。

    3.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机器人对劳动力整体的替代效应更强

    从不同行业的企业使用机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机器人对使用企业劳动力整体的替代效应约为2.9个百分点,较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相应指标高出0.7个百分点。在现有机器人覆盖率的前提下,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整体的替代效应为0.4个百分点,较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相应指标高出约0.1个百分点。这也就意味着,在现有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和覆盖率水平下,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平均将有5个人被替代;而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平均将有3个人被替代。

    二、机器人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具有非对称性影响

    1.机器人对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增进效应

   在选择性偏误充分控制的前提下,现有机器人使用密度对试验组(使用机器人)企业技能劳动力的平均替代效应约为-3.6%,也就是说机器人使用将造成试验组企业技能劳动力增加约 3.6%。现有情况下,机器人的使用,将引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劳动力需求整体增加约0.5个百分点。其中,机器人对技能劳动力的增进效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更为明显。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机器人对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技能劳动力的整体增进效应约为0.7个百分点,这一数值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3.5倍。

    2.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

    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机器人使用将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非技能劳动力需求整体下降约0.4个百分点。尤其是对企业按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分组统计数据表明,机器人对上述两类行业非技能劳动力地整体替代效应均为0.4个百分点,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的“换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行业特征差异。

    3.机器人的主要用途或是造成其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存在非对称性影响的重要原因

    CEES数据统计进一步表明,焊接、组装、搬运、码垛和包装,是目前工业机器人在企业使用的前5大用途。而这些用途主要替代的是体力性、程序性的工作任务,这也就表明,机器人的使用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替代效应。与此同时,我们考虑到机器人用途暂未渗透到抽象性工作任务领域,并且操作、管理和运用机器人需要更高技能的劳动力,这或可解释机器人为什么对技能劳动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增进效应。此外,考虑到体力性、程序性工作任务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似性,这或可解释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的“换人”效应为什么不存在明显的行业特征差异。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