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质检技术机构改革的目标设计
发布时间:2011-09-10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1年第12期(总第131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1年9月10日
 
2011年9月9日下午,我院在多功能报告厅主办了2011年第11期(总第113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武大质量院范寒冰老师为大家作了题为《我国质检技术机构改革的目标设计》的演讲。下面,将本次论坛内容整理如下:
我国质检技术机构改革的目标设计
主讲人:范寒冰
从1956年开始,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家进行了诸多的改革,但是一直没有太多成效。1978年之后,才真正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开始。在经济界、学术界,改革大致有三种比较主流的目标模式,第一种是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第二种是政府主导经济模式,也就是东亚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国是很有吸引力的。第三种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就是欧美模式。我国最后选择的是第二种改革模式。
质检技术机构的改革,首先,要适应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内需的战略要求,质量检测机构所提供的质量信号直接影响内需的扩大,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质量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质检技术机构的改革,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质量安全的新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质量状况却越来越让人忧心。再次,就是国家对单位改革的硬约束,国家已经明确给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从2011年到2015年,我们国家将用五年的时间,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完成对事业单位行政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分类。国内和国际两个质量检测市场不断开放,对国内质检机构的发展造成较大压力。我国2001年12月份正式世贸组织,市场对国外质量检测机构的开放有很多很详细的规定。所有满足要求的外国或合资机构有资格获得认可,并被给予国民待遇。在本国提供检测服务三年以上的外国服务提供者可以在中国设立合资检验机构,注册资本不应少于35万美元。现在已经过去十年,外国检测机构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了很大的份额。同时,中国质量检测机构的最高主管部门国家认监委,在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检测认证市场要进一步培育发展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进程加速,涌现出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从业机构和知名品牌,引导从业机构完善机制、适度集中,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以市场化方式购买检测认证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使检测机构成为一个独立的责任主体。一是国际上所认同的知名检测机构的品牌都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机构,要想在全球树立一个品牌,首先在身份上要被国际认可。二是检测机构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和国际上的其他机构拥有同样的运行机制。
基于以上我国质检机构的战略环境的分析,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总体目标设计。具体描述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围绕加强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的两大主要任务,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基本实现政府对质量检测机构科学监管,质量检测的市场机制竞争有效,主要的质量信号充分传递,质量检测机构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具有内生发展能力,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质量检测集团的目标。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集团化”是我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基本战略。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中央企业共有196户,截止到2010年底,中央企业有122户,虽然数量减少了,但是总资产却由7万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5万亿人民币。集团化使央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这一巨变的根本性原因还是中央对国有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战略性重组。这也证明了即使保持所有制的国有控股地位,依然可以使国有企业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其次,集团化使我国一批具有市场属性的事业单位具备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如文化体制改革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创意大师,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来自集团的组建。尤其是跨地区、跨媒体的集团重组激发了文化单位的创新活力。
规模过小是影响我国质量检测机构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首先,规模过小容易造成质量检测机构的信用危机。对于很小的机构来说,最大的责任是怎么样生存下去,而不是怎样将机构做大做强。而大机构一旦犯错,它所导致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第二,规模过小必然导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结构最主要的有两种模式:垄断竞争和寡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市场有几个比较大寡头,他们共同控制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之后,对于监管者来说,监管对象的数量就很少,但监管的市场覆盖面却很大。不管是对监管者来说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比较好的一个情况。第三,规模过小必然导致政府的监管失灵,只有监管对象规模大、数量少,才能够使政府有效的监管。
集团化是解决规模过小问题的最佳选择。国家已经有国有集团组建比较成熟的方法和政策,同时,集团化有利于各个相关方。集团化是在现有条件下所作的内部战略性重组,对于利益相关方没有很大伤害,相反却能促进各个相关方未来的收益。对于检测机构而言,能够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通过转变机制,能提高内部人员的经济收益,避免行政化对其灵活创新的约束。对于质量检测市场而言,能够建立各个不同主体平等竞争的环境,有利于优胜劣汰。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可以选择更加优秀的质量检测服务,传递更有公信力的质量信号。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获得更有信用价值的质量检测机构提供的质量信号。特别是,对于政府而言,获得更好的质量安全状况,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所以说,它对于各个利益相关方都是利大于弊的。另外,集团化较之于其他的改革方法而言,成本是最低的。在现有的体制约束下,一步到位式的产权改革既受政策的刚性约束,又不利于国家对质量检测的战略性控制,其可行性明显低于集团化的方法。如果让政府彻底退出质量检测机构,不仅会使质量检测的竞争更加恶化,又会使规模很小的质量检测机构迅速倒闭,从而引起现有机构人员的强烈抵制。
质量检测行业检测机构的战略性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战略,国家培植质量检测行业的大型机构,对于支撑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国家战略来说也是必要的。国家级的质量检测集团,指现有的质量检测机构资产归属中央部委管理的技术机构而组建的集团。由于现有财政体制原因,将中央财政所管理的国家质量检测机构进行集团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从事质量检测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或者是政府质量监督检查特别关键的领域,并且与政府质量监管行政行为密不可分的质量检测机构,不参与集团化的组建,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益性机构,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其经费完全来自政府财政保障。而那些从事质量检测的基础性研究,却开展质量检测市场服务的机构,也可以按照其意愿组建为集团,但所需要的投入必须以招标或竞争的方式才能获得。对于其他中央部委所属的检测机构,应该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组建质量检测集团。为便于集团的组建,可以在部委范围内组建。为了取得经验的先行示范,可以率先在国家质检系统内组建国家级的检测集团。
以上就是对于我国质量检测技术机构的科学发展目标设计的一个探讨。
    主持人:刚才的报告,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对于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呈现。范老师着重讲了整个目标设计的时政分析和逻辑推演的过程,她实际上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个严谨态度,为我们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以及论文的写作方法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对于论题中我们提到的目标和集团化的实现的路径,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对于大家的利益,也一定有所设想,很多话想要说。接下来,我们进行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学生(郑庆):范老师,你好。您刚才谈到了关于省以下检验机构合并的问题。我是来自检验机构的,我有几个疑问想和您分享一下。省以下技术机构的每个地方有一个自己的地盘,技术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技术机构收入不仅支撑检验机构的发展,还要有一部分经费作为本地行政管理经费的支持。因为从国家的整个体制来看,拨款远远不足。在一个经费来源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一个质检机构要完成国家赋予的行政职能,它的钱从哪里来?但若把检验机构和行政管理脱离开来之后又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检验机构在基层需要有行政方面的强制性运营,如果脱离了行政管理,检验机构也许很难存活。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范寒冰:郑庆刚才讲的问题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政府的行政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需要靠质量技术检测机构的收入来弥补。我们开始说到改革的目标的选择。如果我们只是在我们系统内做我们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化,那个我们这个改革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需要的是政府的行政重组。改革需要政府的多个部门来配套与配合才能推行下去。这需要一定时间和努力的。而且,我们的技术机构资质以及市场化竞争,在边远的地区怎样设定技术机构的问题。技术机构需要很高的技术能力,需要承担很高的责任,只有通过小机构合并,通过省级的、集团化的机构来配置这种地区性的资源,这样资源的配置的效率才会高,而这些完全靠政府来配置资源是很不现实的。总体说一个是顶层设计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再一个通过市场化的方式。
学生(陈冬梅):借刚才郑庆的观点,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单位比如说工商税务质监,它们的行政经费都是来源于它们的收费,国家是按百分比进行返还。这样造成中西部地区不同于发达地区收入待遇计较差。您刚才说到这种改革设计到几个部委联合起来推行这种政策,若仅是我们部门脱离了现状,那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是责任很大而收入很低吧?
范寒冰:对于责任很大,确实是体制上引起的。有些行政机构同时承担了技术机构所承担的责任。对于责任的问题,责任的正确划分以及责任在各个方面的分布也许会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改变。而对于你说的改革的问题,我们国家很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以前的事业单位都已经改革结束而且收益很好。相反,我感觉谁先改革谁的收益更大,而不是要尽量拖着不改或者必须要和其他机构一起改。对于质检系统,随着WTO的开放,国内的市场发展趋势很好。越早进入到市场之中,比拖到最后看其他部委的政策要好很多。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互动讨论环节就结束了,感谢各位同学的提问,也感谢范老师的耐心回答。最后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中参加这次论坛,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踊跃的参与,是你们让本次论坛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本次论坛到此结束,祝大家中秋快乐。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1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