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31     字号: [小] [中] [大]

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是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对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系统、深刻、科学的阐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纲领。形成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原则、新体系、新目标、新任务与新要求。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所采取的行动,结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言,质量创新是经济增长做“加法”、 污染排放做“减法”更具比较优势的途径,有利于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观的统一,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与经济绿色发展新动力的形成。


质量创新有利于全社会生态文明观的统一


人类文明的进步关键是协调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个基本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这两个基本关系在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关系。“质量”是一组固有性能满足需求的程度,而“质量创新”就是以既有或新的创新方法,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战略创新等多种方式重新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生产者通过一种或多种创新实践与行为实现产品或服务固有性能的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除供需之间的对称差。生产力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与技术等要素,更取决于这种生产力是否被消费者所需要,只有当生产者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安全与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时,才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才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的生产力。反过来,如果不是消费者需要的生产力,即使生产力水平再高,不但不能创造社会价值,而且只能造成更大的资源能源浪费与污染排放,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紧张,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国家富强。同样,生产者选择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行为,就可以不断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生态产品与服务偏好的持续增长;反过来,消费者选择绿色集约的消费行为,就会促使生产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偏好,选择绿色的生产行为。这就会促使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以“自然”为媒介形成良好的正负反馈关系,那么自然社会和谐、文明昌盛。而只有质量创新才能促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之间关系的持续改善,才有利于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逐步形成进而达到统一。


质量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三高”模式转向以全要素驱动的创新模式,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本质就是走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关于“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重要论断,辩证地阐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质就是阐述了绿色发展的要义,就是要求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减少无效供给,增强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无效供给的突出表现就是产能过剩。我国的产能大量过剩,表面上是投资过度造成的,但实质上是投资所形成的产能缺乏差异化的质量竞争能力,是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的错误思维造成我国企业的基本战略就是投资的同质扩大和同质产品产量的不断扩张。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国M2余额超过150万亿,约占是世界货币发行量的四分之一,但是市场的流动性却依然紧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大量的货币沉淀于众多低质的产品生产领域,导致我国的资本存量质量不断恶化而形成巨大的“质量黑洞”,减少了创新循环流的资本流入,导致我国创新动能不足。另外,我国产业结构低质表现为产品生产的数量大,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在性能、设计、外观等物理属性上存在相互复制与模仿,而且依附于产品的技术培训、终端服务、管理咨询也大同小异,无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的质量需求。产品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消费者的满足需求程度越高,对产品的评价越高,其市场价格也就越高。而缺乏质量竞争力的众多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只能通过扩大产品产量而获得利润。不仅造成资源能源的更多消耗,污染排放的进一步快速增加,而且造成单位产品利润的快速递减甚至为零,若考虑生态成本利润甚至为负。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最新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直接损失(包括废品及对不合格品的返修)每年超过1700亿元,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直接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对下游产业影响、市场份额损失、治理污染等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产品的物理属性的创新更多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具有较长的周期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但若以现有产品物理属性的水平下,不断进行依附于产品的技术培训、终端服务、管理咨询等质量创新,不仅短期内可以增加产品质量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有利于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有利于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之后,众多发达国家清晰的认识到工业是经济的基础,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的进程中,不但要坚持工业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更要提升制造业的质量水平,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走质量创新的道路是相较于其他创新路径最具比较优势的道路,才能驱动各种资源要素围绕“需求”而高效配置,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瑞士制造”、“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就是这一理论最好的解释。


质量创新有利于绿色发展新动力的形成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资源、能源、劳动力及资本等低成本的要素投入,但随着资源、能源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民众对生态环境的追求,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本流动性趋于紧张,耕地红线不断逼近使得我国原有的增长动力难为为继。面对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进入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刻,寻找经济绿色增长的新动力十分迫切。习近平同志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就是为我国未来的绿色发展指出新的动力。重点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质量创新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企业是质量创新的主体,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让每一个企业主体能够发挥其市场主体地位,形成具有创新的内生动力。而企业作为市场供给侧主体只有通过产品不断的质量创新,主动应用绿色技术,推进清洁生产,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才能获得更高的价格与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高利润回报,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才能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发挥企业质量创新的主体地位,根本就是要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应大幅度降低质量规制水平,尤其是一些不利于市场公平性的审核审批、认证认可与监督抽查。迫使企业只能通过市场竞争向消费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产品,而不是通过政府的许可或审批来证明自身的质量水平。只有不断地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才能真正发挥生产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进,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使我国企业家群体从制度型企业家向创新型企业家转型,才能摆脱我国目前供给侧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困境,转向以价值竞争的良性局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