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几点感想
发布时间:2016-12-31     字号: [小] [中] [大]

    2016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在研究中遇到很多挫折,但也收获很多教训和经验。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想就以实证研究的几点感想来结束本年度的专家视点。
    感想之一:故事的逻辑要优先于数据
    面对激烈的科研竞争,我们有很好的资源优势,那就是独特的一手调查数据。我们的理论、猜想,可以用数据来证实或证伪。但是,我们往往很容易犯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把逻辑的故事淹没在数据之中。经济学始于哲学,因此经济学的研究一直到现在为止也是一门纯社会科学,虽然很多技术方法引入到经济学,但这都无法成为经济学本身,因此经济学的研究首先要有问题的逻辑,然后才有实证分析的过程。如果反过来,先有数据,再有故事逻辑,很有可能是盲人摸象,只见现象而未见本质。甚至于为了数据的结论来假想出一个理论,这是更加危险的。我认为,数据的作用只能是验证或证伪某个理论猜想,因此必须先有理论上的故事逻辑,再有数据验证这一过程。在时间的分配上,应该是70%的时间去思考故事的逻辑,以及查阅与这一故事相关的理论文献,30%的时间去做计量实证,但现实中我们恰恰是相反的,这是导致论文没有问题感的主要原因所在。
    感想之二:高度重视变量因果关系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回归模型,包含了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犯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倒因为果,不能在理论上说明解释变量是被解释变量的原因。作为经济学最常用的一个理论——需求定律,讲的是: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这里有一个核心逻辑,就是价格是需求量变动的原因,而不是反过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测到价格上升和需求量下降同时发生,但我们并不能将需求量作为解释变量,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一是需要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依据,二是要符合常识的逻辑,作为解释变量应该在时间上先于被解释变量。第二个错误,就是忽略了关键的控制变量。即使我们在理论上确定了两者的因果关系,但在实证上并不一定是显著的,因为我们可能遗漏控制变量,这个变量既可能影响解释变量,又同时影响被解释变量,在结果上就会高估或者低估解释变量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内生性问题”。由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遗漏控制变量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一百的,但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去缓解遗漏解释变量所带来的问题。一是要在理论上要做充足的功课,找到所有可能影响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键控制变量;二是适度使用工具变量,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遗漏解释变量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解释变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有那些在理论上能够被证明的变量才能引入到方程,如果引入了过多的无关变量,也会对回归的结果造成偏误。
    感想之三:谨慎解释“创新性发现”
    做实证研究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在于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但我们对于创新性发现要高度谨慎。首先,我们问自己,得出这一发现的前提条件与其他文献是否一致,尤其是在回归方程中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是否大体相似。因为在回归中,改变一个变量,都有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前提不相同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其次,我们还要问自己,这一发现能否获得理论和经验的支持。实证研究始于理论逻辑,因而也要回归理论分析,如果我们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能得到理论的支持,甚至违背一般的常识,那么这种创新是毫无意义的。再次,我们还要问自己,得出这一结论的数据、方法是否是完全可靠的。影响回归结果的因素非常之多,我们要高度谨慎地对待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数据异常值的处理、回归模型的设定、变量的选择、因果关系的确定等等,都非常关键。总之,对待我们所得到的“创新性发现”,首先要假定它是不成立的,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力的范围内,找出并解释所有可能推翻这一结论的证据。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