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机构改革的“小岗村试验”
发布时间:2017-01-15     字号: [小] [中] [大]

    在我国当代改革的历史上,最值得载入史册的事件之一就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则肇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探索。小岗村试验也成为我国自下而上改革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时至今日,大量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不是顶层改革方案设计得有多么精妙,而是有大量类似小岗村一样的小型改革探索。就在前不久,我有幸到湖北省京山县考察,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极其类似于小岗村试验的改革,这就是公共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这个悄然发生于江汉平原小县的改革,之所以具有小岗村一样的改革意义,主要是因为一直处于僵滞的技术机构改革提供重要的路径,同时也对我国当前的改革极富参考价值。
    首先,改革要让出既得利益。质量技术机构改革最大的难处在于,其所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而其恰恰又是政府部门的财源,每个部门都想抓在手上不放,当改革来临时,他们可以言之凿凿地说是为了安全,为了保障执法需要。但是每个政府部门都养着一个技术机构,不仅让技术机构本身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无法保证,更使得技术机构本身的发展受到压抑。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虽然改革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是不改革对自己来说是最不坏的。面对这样的困境怎么办?京山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由各职能部门的上一级——县政府来改,把自己的利益先舍弃掉。当然我们知道,各个部门说到底本身也是县政府的一部分,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子女,要推进改革别无他法,只能是先拿自己的利益开刀。原来分散在8个部门的9家机构,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整合为一家,政府每年还拿来1000万元用于支撑其独立发展。各个部门原有的检验检测需求,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向中心进行购买。从利益分配上看,各个政府部门失去了,他们没有了向政府要钱的资本,也没有了向企业收费依据;但对于政府综合部门和企业来说,他们得到了,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打造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检测中心,企业也极大地减轻了检测费用负担。京山改革告诉我们,当前的改革很难是帕累托改进,农村改革可以是“留足国家的,交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可以在保证其他既得利益者利益不变的前提下推动改革。但是,当前这样的改革机会已经没有了,只能是先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首先舍弃利益的主体,只能是政府,因为各个部门有既得利益,有利益可让。如果政府不能让出一部分自身的利益,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空谈。
    其次,京山改革体现了“增量改革”的智慧。改革要动既得利益,但要顺利推进,又要让既得利益损失最小化,让增量驱动存量改革。京山的改革在这一点上做足了功课。原来分属于不同政府部门的技术机构一般是事业单位性质,他们的心态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编制是铁饭碗,有一定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具有经营性质的技术机构人员只能按事业单位标准来分配,多劳并不能多得。更麻烦的是,大多数技术机构小而全,并没有什么检验能力,如果有朝一日政府检测服务放开由社会机构提供,他们的饭碗将不保。京山意识到了这一点,改革尽量保证原有的人和事不变。一方面,将原有分属于各个政府部门技术机构的行政人员整体保留在各个部门,仍然按旧体制分配,原有政府部门监管和执法所需要技术支撑,由政府购买来保障,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和事都没有变;另一方面,将各技术机构中的检测技术人员,全部转移至一个新成立的中心,同时保留原有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在新单位里,不管是技术能力还是业务量都能够得到保证,不用再担心饭碗不保的问题。虽然从政府部门来说,损失了一部分收入来源,但是从具体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对于新成立的中心,政府投入了专项的资金、划拨土地、建设实验室,从一开始就定位于第三方地位,机构的定位摆正了,自然发展就顺了。同时,新成立的这家机构,在未来技术力量和品牌信用成熟以后,通过社会资本的进入,整体转型为市场化机构,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少动存量,改进增量”,这就是京山改革的智慧所在。
    再次,改革要“以小见大”。技术机构改革涉及面太广,涉及的利益错综复杂,加之各地区发展的情况万别,只有各地区先行改革,不断试错,才可能找到合适的改革路径。我认为,京山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能够“以小见大”。在一般人看来,技术机构的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相比,其重要性似乎难以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京山却在2014年将公共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列为年度仅有的4项政府创新工程之一,举全县之力推动这项改革。换言之,如果没有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没有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直接推动,这项改革根本不可能成功。从经济学分析,改革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对称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改革的直接损失者(当然是暂时的),而上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是改革的受益者,只能由政府主管部门来推动。我们看到,有很多改革之所以会失败,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由既得利益者自己去改革,而没有一个有利益诉求(或者利益第三方)主体来推动。此外,京山改革成功体现了改革的客观规律,那就是小范围改革。京山是一个仅有65万人的县城,涉及到的利益群体仅数百人之众,即使改革失败了,也是成功的,可以为改革成功提供一个负面的教训。如果再扩大范围,涉及的人再多一点,改革能否成功就难以保证了。在这一点上和小岗村的改革非常相似,18户农民先干起来,日子好过以后,其他村民自然就跟着干了起来,京山也是如此。从这个逻辑上讲,不要观望,先改起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质量技术机构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如何改、谁先改,很多人在观望,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改革裹足不前。京山走出的一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道路,为其他地区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认为在质量改革领域具有“小岗村试验”一般的价值。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