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究的几点体会
——斯坦福访学纪(二)
发布时间:2017-02-28     字号: [小] [中] [大]

    近日,在与宏彬教授的两次讨论中,都集中在如何分析文献,经过面对面的交流,我对于文献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与大家共享。

    首先,文献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地界定研究的基本范式、理论基础和边际贡献。我们的问题多来自于现实,面向于验证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然而,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有其理论的渊源。因为,现代经济学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几乎在所有的问题领域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范式,我们所选的研究主题,一定能够在经典的文献中找到原型。如果说我们研究的问题找不到任何文献,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深入地找;二是我们选择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必然可以找到关于研究主题的主要文献。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找文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它,以为就是从文献中找一个可以套用的模型,甚至就是为了满足国际论文的一个形式要求,最后要得出我研究的问题是现有文献所没有研究的。对文献的这种错误认识,可能决定了论文第一步就失败了。宏彬老师认为,我们论文中的任何一句话,必须“言必有据”,这种依据只有两个来源:一是逻辑常识的判断,包括经典的定义,统计数据,公共的知识等等;二是现有文献,特别是经典文献。因此,找文献最重要的目的,是为我们的行文提供依据。我们每写一句话,一定要问自己,这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有文献依据。当然找依据不仅限于我们写的每一句话,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整个问题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现有的经典文献不仅对于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给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做”给出了基本的规范。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给出了严格的规定,其是研究既定资源约束下的最大化问题,因此要对行为主体、目标函数、最优化条件等给出明确的限定。以工会问题为例,经济学研究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家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假设,那就是对于工会的目标函数进行界定,他是为工人寻求高于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一个垄断性组织。这个假定的重要之处在于,如果工会所要求的工资不高于完全竞争市场工资,那么他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经济学很难去研究它。接下来,如何才能获得更高的工资,有两个前提:一是在厂商和工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租金,可供两者之间分配,如果企业支付高于完全竞争市场工资以后要持续亏损,就无法经营下去,企业会采取关门的策略,工人也得不到任何收益;二是工会要有对企业的约束,那就是罢工的威胁。只有遵循这些基本的假设,才能够研究工会的行为,以及对于企业、对于工人的影响。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很多背离这些“正统”理论的假设,那么我们就要研究是哪些方面对于这些假设有所偏离,偏离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偏离会不会对主体的行为和福利产生实质性影响,这就是我们研究的边际贡献所在。因此,掌握文献,就是掌握在这个问题领域内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够同其他学者共同对话。

    其次,文献分析一定要找到最经典和最前沿。找文献还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找到最经典和最前沿的。一方面,之所以要找经典,是因为文献的结论要成为我们论文的假设和依据,任何学术研究都不是绝对的真理,也就会存在观点差异,也还有很多是未被实证的观点。但在学术研究中有一个自然的“市场评价”就是观点被引用的情况,被更多的人引用,就证明这个观点更可靠,因此要让我们的学术产品能够被认可,只能引用最经典的文献。我们可能会有一个下意识的习惯,那就是只引用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献,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这个文献非常“不主流”,那么我们的学术产品自然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另一方面,之所以要找最前沿的文献,是因为学术论文每天在大量的生产,如果不做最前沿的搜索,我们很难以确定我们的问题是否被研究过,一个被研究过的选题很容易在第一步被拒绝。当然,经典和前沿都有一些重要的信号机制,那就是高引用率,权威期刊发表等。还有一些小的技巧,包括:在综述类期刊里找相关的文献,如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s等等;从一些学术专辑里找文献,如各类Handbooks,所收录的文章,大多是由某个领域内最知名的专家写的论文;另外,要高度重视学术著作类文献的学习,特别是在一些经典的问题研究领域,都有大量的专著,其中对概念的界定,观点的综述,是一般的论文很难达到的。

    再次,文献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更好地提炼研究的理论价值。掌握文献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要为我们的研究所用。我在看文献的过程中,第三个感受就是只在进入到了主流文献,才能更好地提炼我们论文的理论价值。我们所做的研究大多为实证研究,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没有任何一个期刊会发表只有实证,没有理论含义的经济学文章。当然,所谓的理论,并不一定就是需要有理论模型,基于并不需要有理论的创新,我说的是有要理论含义和理论价值。虽然我们研究的是中国问题,用的是中国数据,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这只是从样本上说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结论只能适用于中国的特殊情况,而不能适用于一般。因此,任何中国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必须要关注这个问题在国际上的一般性理论假设是什么,而这也只能来自于文献。还是以工会为例,我所看到的大多为欧美国家作者的文献,其中以美国和英国为研究对象的又占据了80%以上,但在他们的研究中第一位的,是对工会进行基本的理论抽象,确定行为的主体是什么,约束是什么,最优化条件是什么。不管是美国的工会,还是英国的工会,都是以这些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工具为基础进行研究。某个国家的工会作用之所以有差异,必然是在哪些理论假设上有所偏离,或者证明某些理论假设有问题,这就是实证研究的价值所在。因而,我们要将文献为我们所用,最重要的是掌握文献的理论假设,同时基于这些理论假设,进行进一步的推论,再用数据去验证,最终得到我们论文可能的理论价值。

    在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者研究中国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本身感兴趣,而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正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中国问题可以有一套独立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我们首先必须要对一般的理论有所了解,才能做出可被接受的研究成果。我们常常会觉得找不到很好的文献,其中有方法的问题,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心态的问题。我认为,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是我们能够找到好文献的前提,也更是我们能够做好有价值研究成果的基本前提。这就是对于文献分析一些浅见。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