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的双重错配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发布时间:2018-04-29     字号: [小] [中] [大]

    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起有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可以用两个通俗的指标来解释:一是技术进步率,二是资源配置效率。所谓技术进步效率,就是指新的技术发明,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将要素从边际产出低的位置配置到边际产出高的位置,从而提高总产出。这次我想讨论的是要素配置效率问题。进一步地,要素配置包括了资本错配与劳动力错配,我们将聚焦于劳动力的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总体供需平衡,但存在着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一方面,是本科及以上人才总体过剩,另一方面主要是初级劳动力的短缺。这种劳动力的错配主要是由于政策性扭曲造成的。在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展开“抢人大战”,推出面向高端人才的各类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既包括落户的放宽,也还包括各类现金补贴。大学生不仅获得工作以后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的补贴,基于在找工作期间也能够得到生活补贴和一定时期内免费的住宿。由于地区财政实力的差异,不同地区给出的补贴条件必然有差异,这就将导致劳动力流动的“虹吸效应”,也就是说劳动力向补贴条件好的地区流动,从补贴条件差的地区流出。由于补贴的存在,劳动力的配置将偏离边际产出相等的条件,受到补贴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的供给将增加,这样原本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也能够就业,也就是更低边际产出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而流出地的工资水平拉高,边际产出提高。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地区大学生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很难招到大学生,也就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大学生失业问题。由于流出地区大学生的边际产出较高,地区间的边际产出差距拉大,这将导致配置效率的损失。

    与此同时,另一些政策导致了初级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市场,以下统称农民工市场)的供给不足。由于农民工在城市没有补贴,并且受到种种政策限制,主要表现为与户籍挂钩的社会公共服务。当农民工在城市面临子女就学、养老、医疗保障等外在冲击时,将从城市回流到农村,与此同时新一代农民工数量的减少,老一代农民工退出劳动力市场,城市的农民工边际产出在增加。由于一直以来城乡户籍(特别是大城市的户籍)分割仍然存在,农民工回流趋势日益明显。这样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招工难问题。而农民工回到农村以后,其边际产出下降,与城市边际产出之间的差距拉大,也是劳动力配置效率下降的另一重要诱因。

    因而,对大学生的补贴,以及对农民工的政策性限制,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上资源错配的重要原因,这种错配将不仅仅对于宏观经济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影响,对于城市内部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也有直接影响。要提高劳动力的整体配置效率,从短期来看,需要理性对待大学补贴的政策,从长期来看,要减少对农民工就业的各种限制。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