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我国“技工荒”
发布时间:2018-05-31     字号: [小] [中] [大]

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结构性矛盾,就是“知识失业”与“技工荒”并存。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提出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投入结构问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中大量地投入到了普通高等教育中,而社会亟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所获得的教育投入较少。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500多万人,而职业教育在校生仅2600万,普通高校有2600多所,而职业技术高校仅1300所。这是导致技工荒的主要原因所在。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仅仅将公共教育资金平等地投入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能够解决问题吗?实际上,在当前公共财政吃紧的条件下,让政府大量地投入职业技术教育并不现实,我们需要做的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机制。

德国目前所实行的“双元教育”体制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所谓“双元教育”是指学术与职业并重,这并不是说政府对于学术型大学和职业型大学进行等量地投入,而是说政府对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政策上同等地重视。在职业教育领域,政府充分发挥了企业的积极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去企业实习,接受企业的培训,这一部分时间占到了学习时长的60%左右。这种培养模式实现了多赢,企业能够根据自己地需求定制化地培养未来的职业人才,更好地满足精细化的人才需求;学生能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技能,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企业的生活补助;政府大大地降低了办学成本,节约公共财政支出。在这一模式下,德国的职业技术人才以高度适应市场需求而著称,并且由于这种多赢的投入机制,能够吸纳大量的青年进入到职业技术大学学习。

对照德国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参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激励不足。当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类似,主要还是政府举办,政府的投入占主要部分。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区别,普通高校主要培养一般性技能,更多地是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思想创新,这些能力更多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这就决定了其本身并不是直接面向市场需求;而职业技术教育需要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市场上很多岗位和技能不断地被淘汰,新的岗位或技能又不断地产生,而真正了解这些技能变化的只有在经济一线的企业。因此,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加地偏向于私人产品,其是直接面向特定行业甚至特定的企业。既是如此,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就应该更多地由企业来参与,并由企业来更多地投入。德国的经验,以及这一理论分析告诉我们,要让我国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入正轨,并不是需要政府更多地投入,恰恰相反,是需要政府放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应该全面地向社会开放,充分吸纳企业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完全剥离,让市场对其进行评价。让职业技术教育的课堂完全地向企业的生产一线开放,使得企业能够在专业设置、技能培养上发挥主导的作用,同时要在人才培养的投入上承担主要的部分。

总之,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市场化特征,就需要将人才的供给模式更加地市场化,使得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不仅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而且能够解决职业技能人才投入不足的难题。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