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质量发展机遇:质量需求空档
发布时间:2018-03-30     字号: [小] [中] [大]

    应该说近十年来,中国的企业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两次比较大的冲击:一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另一次就是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困境。比较两次冲击,我们去年暑期在广东的企业调研发现,许多企业家感叹经受住了2008年金融海啸的洗礼,如今却难以熬过当下的这段时期。

    香港大学社科院的研究结果也能证明这一点。他们认为,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货币发行过量导致人民币对内不断贬值,将可能造成当前中国制造业出现比2008年更为可怕的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锐减,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企业由于受资金链紧张等因素,产能明显削减,亏损面扩大,引发了沿海地区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倒闭潮。然而相比2008年外来的冲击,目前制造业的困难则是源于自身。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导致如今制造业如此困境的首要原因。其实也不尽然。经济运行是一个闭路的循环系统,一种要素的变化通常并不是单纯地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劳动力在生产端通常是作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往往也被视为成本需要加以控制。而在市场的需求端,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意味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与购买能力的增强,这也将会进一步的刺激需求的扩大,从而拉动制造业企业的供给生产。对于一个良性的经济系统而言,劳动力成本上升表面上是造成经济上行的压力,实质却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样在微观层面,对于一个良好运行的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必将会通过市场成本收益的循环与反馈,逐步得到有效的消化与缓解。如果企业倒闭,则只能说明产品的质量出了问题,消费者并不认可产品,不愿意将增长的购买力进行再消费,造成企业产品不能够通过市场前端的价值增涨来弥补人力成本的增加。说到底了,长期以来制造业大量低质化、同质化供给后的产能过剩,才是造成制造业如今困境的核心原因。

    关于产品同质化生产带来的大规模产能过剩以及造成如今制造业面临的困境,这一点可以从宏观经济数据中找到相关证据。我们可以看历年来我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而言比较短暂,到了2012年,PPI指数持续走低,与同期相比均处于下降趋势。这表明自2012年以来,在宏观市场的供给端,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而在市场的需求端,总体需求扩张却在明显减弱。同样的,历年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的变化也呈现相同的规律,也能说明了相同的问题。

    当然,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常常用来衡量与监测宏观经济是否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但是价格指数长期的持续走低可能就反映了市场对商品需求的本质问题。作为质量的研究学者很清楚,市场中商品的质量是难以直接显现的,但是我们却能以价格为核心指标来间接反映商品的质量,如果某个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那么也说明这个产品的质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因此,历年的PPI与CGPI的变化规律可以从宏观层面说明,我国制造业所生产出的产品,其质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质量型的需求存在明显的缺口。

    所以从2008到现在变化,实质是质量需求发生了变化,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产品质量需求与制造业长期低质与同质化供给之间矛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现今这样的一个质量空档期。如何来填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呢?这里就是我们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机遇,需求有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谁能从同质化产品生产的泥潭中挣脱,便能很容易地形成鹤立鸡群之势,很快地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是新时代下我们企业的最大机遇。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