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主义式的付出能否带来好结果?(1)
发布时间:2016-05-30     字号: [小] [中] [大]

    父爱主义(Paternalism),用中文表达起来显得格外的形象,说的就是像父亲那样行为,或对待他人像对待孩子一样。虽然对这一类似意思的探讨与争论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启蒙时期就有洛克、康德等思想家提出,不要将“父权”与“政治权力”混淆,“如果一个政府建立的原则是对人们的仁慈,像父亲对他的孩子一样,换句话说,如果它是家长主义式的政府,这样的一个政府能被人想象出来的最坏的政府。”但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盛行,并没有阻止父爱主义式的关爱在政府行为与社会政策上的流行,而让其达到繁盛的地方,自然还是曾经与现在含有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国家。1970年代的时候,匈牙利著名的经济学家Kornai教授用这一概念,概括了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对所管辖企业和个人的各种关爱的现象,并用预算软约束的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政府父爱主义式的关爱并不能换来企业更高的绩效,这也与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溺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国有产权的情况的确是如此,那么对于私有产权就能规避这个问题吗?答案并不尽然。在我们的中国文化当中,古代的县太爷就经常被当地的老百姓叫做“父母官”,言下之意就是要对民众的身家性命衣食荣辱负责人,而地方政府也已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者是拥有这样的权利为荣。这种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虽然市场主体和老百姓的合法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对于政府的期待与依赖依旧存在。与此同时,我们的政府也很好的回应了这一期待,非常乐意像“父母官”一样的为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与资助。这种支持与资助,早已不仅限于国有企业的范畴,只要是符合国家各类产业政策重点扶持条件的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私营,亦或是各种规模大小的企业,都有机会获得政府的这种父爱式的关怀,包括各种制造业、服务业的创新补贴,环保补贴,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低息、贴息贷款,等等。对于这些能够直接变成企业利润的款项和政策,企业自然不会拒绝,特别是非国有的企业更是找到了一个与国有企业近似同等待遇途径,那么会更加努力的来争取这些政府的支持。
    父母给孩子的多方资助,都是为了孩子能够过得好,政府这个最有财力的“父亲”也是一样的,不求每个资助过的企业都能一派繁荣,但希望出现一些税收大户,或是能够带动地方某些产业蓬勃发展的想法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然而,前段时间我们所做的一个研究表明,政府这样父爱式的关怀,虽然在财务数字上可能能给企业短期的增长假象,但是从长远来说,这对企业并没有内生性的益处,因为它损害的是带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也就是企业家精神。也许过不了几年,企业和企业家就会因为缺乏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正常的紧张感,而逐渐丧失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被市场所淘汰掉。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