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主义式的付出能否带来好结果?(2)
发布时间:2016-06-17     字号: [小] [中] [大]

    政府这种父爱主义式的关爱,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从企业层面而言,政府对企业的各种关爱,并不像那些真正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那样,交给孩子好的习惯与方法,而多是简单粗暴的像那些不知道该怎样爱孩子的父母那样,直接用给钱的方法来表达心意。因此,企业总能从政府那里获得各种形式的货币性补贴和资助,通常都是打着支持企业创新的旗号来分发的。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支持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如果用企业的研发强度或是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来衡量创新的话,那么这个结论就是必然的,因为政府的这些资助资金被限定了相应的用途,而验收的成果形式也多以专利等有形、可计量的指标来进行衡量。因此,政府的这种父爱式关怀,虽然名义上提高了企业可用于创新的资本,但所付出的代价是,扭曲了企业正常的创新行为。有的企业可能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想法,可是为了获得这笔钱(既有可能只是用来作为信号,也有可能申请来做别的用途),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一旦获得了政府的资助,企业内又会产生很大一部分新的成本,包括为了合规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以及制造达到验收标准材料的直接成本。近几天开会,看到很多学者展示的中国近20年来专利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些年激增的专利申请与获批数量,和我们对我国整体上创新能力的感知很不匹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有太多因为政府行为而产生的扭曲现象。虽然并没有对直接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占比做一个精确地计算,但可以想象的是,每一个获得(或者有强烈意愿获得)政府资助的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制造了这一成本,也制造了很多并没有真实绩效的“产出”。
    从人的层面来看,企业再多的创新理念和技术,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由企业中的人来实现,上到把控企业的企业家,下至一线的工人或者操作者。一旦政府的这种关爱介入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当中,就会企业一种不合实际的预期,似乎只要能够搞定政府并获得资金支持,就能增加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与一个正常从事创新行为的企业投入相比,搞定政府所需要的投入要简单得多,多数情况下只要有几个会写材料、沟通能力强的人,就能很高效的获得政府的资助,而真实的创新远远不止是这么简单。一旦发现了捷径,那些并不坚定的企业家(显然是多数)自然会选择那条并不艰苦的“创新”道路,并招募相应的“人才”来支撑这一选择。这使得企业逐渐丧失真实、可靠的创新能力,进而对政府的父爱式关怀产生依赖,与政府之间逐渐形成一个看似美好的恶性循环,但当事双方又都乐在其中。曾经听过多个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讲起自己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发展做了哪些事情,满满的父爱之情中的确都是想着怎样服务于企业,但最终却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