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工厂到消费市场
发布时间:2018-06-30     字号: [小] [中] [大]

早在2000年,中国消费水平只有美国的十三分之一。而在过去十几年间,这一差距在迅速减少,从2010年中国家庭的消费总额占美国的13%,到2017年已增长至34%。可以说,相比“世界工厂”这个称号,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级的重要“消费市场”,成为全世界企业追逐的热土。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这个“消费市场”虽然过去十几年有显著的增长,但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去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占GDP的44%,和世界发达国家60%-70%的消费占比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的没错的话,中国经济从2017年到2023年将增长42%(年复合增长率为6.1%),美国为13%(年复合增长率为2%),到2026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与美国平起平坐;2027年,中国的消费将达到美国的74%。

我们姑且不看IMF的预测,就简单回顾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无论是国内消费——大家“买买买”买到想“剁手”的购物热情、各种以购物为名的狂欢节(双11、年中618),还是境外消费——海淘、海外代购、境外消费不断刷新高,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人深陷“消费主义”,充分享受消费的乐趣,同时也对消费什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就是对质量的要求更高了。不仅是对产品的功能性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对产品的体验感提出了要求,除了考虑耐用性,还要考察美观性,甚至还想拥有独特性。企业叫苦连天,消费者实在太难满足了!怎么现在的消费者都如此之挑剔,口味之清奇,要求之苛刻,而且还只愿付那么一点点价格。这真的是消费者的错吗?如果只是个别消费者这样,我们企业大可以不做他的生意。但如果是群体性现象,就不得不引起重视,要重点分析为何会如此,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说白了,互联网已经把消费市场透明化了。只要有网络,在北京的消费者,照样能知道海南的荔枝多少钱一斤,有哪些荔枝品种刚刚上市,且风评不错。只需要简单的点一点,几天之内海南的荔枝就能送到家。而且互联网还消除了交通不方便,导致的信息不畅。远在贵州的消费者,只要能接触网络,也能知道哪些电子产品好用,哪款电子产品更符合他的需求。可以说,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某种程度上,都因为互联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减缓了很多。消费市场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天南海北的消费者都能买到远在他方的特色产品。

于是更难的一个问题出现了,怎么证明品质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要?这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高溢价重要问题。可以说,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商家,不止家里小区门口的商店,所在城市的商场,是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提供商。也就是说,通过博感情、混熟脸,已经没法吸引消费者成为有粘性的长期消费者了。需要更加可靠的证明,证明这个产品服务值得买,能够满足消费者品质消费的需求。广告这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做法,已经没法获得消费者完完全全的信任;美誉度、口碑这样的信号虽然不是来自卖方,而是来自买方。并且对于获得消费者信任能起一定作用,因为这代表者这个卖方过去累积的质量水平,但也没法证明此时此刻卖方没有改变,他的产品服务水平没有改变。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寻找到独立于“买方”和“卖方”之外的“第三方”证明其质量好还是不好,于是才有了标准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可以说,标准并非单单是个技术性的产物,对于消费市场而言,更是个公正的质量信号。它就像一把尺子一样,衡量产品,告诉消费者这个产品到底真实的质量水平如何。

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消费市场”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段漫漫长路要走完,中国消费要实现持续有力的增长,离不开的是标准为中国消费者的源泉,让标准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注入活力。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