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恩施州脱贫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06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4年第6期(总第159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4年4月5日

恩施州脱贫质量研究

    2014年4月4日,我院在会议室召开2014年第7期(总第148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程虹院长、研究室全体老师、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的主题为恩施州扶贫质量研究。现将4月4日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罗连发老师首先以国内外部分山区的发展情况为案例,分析了山区是否等于贫困的问题。其中,分别分析了瑞士、墨西哥、博茨瓦纳、肯尼亚以及我国的温州的经济、产业发展以及扶贫的现状,并归纳得出了山区经济冲破山区的天然限制,消除贫困并成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些规律就包括:建立了内生于山区资源禀赋特色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了家庭农场和中小型企业;注重技能型人力资源积累;良好的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余凡老师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分析了目前恩施州在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扶贫已经初步从简单的“输血型”扶贫转向“造血型”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初步建立。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基本消除,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恩施州政府主导的产业化扶贫取得了突出成效,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从实施前的2078元上升到实施后的3638元,增长40%。但是目前的恩施州扶贫工作仍旧面临一些问题,这就包括政府主导下的扶贫投入边际产出效应在下降;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内生发展动力没有建立;山区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自信心严重不足等。
    随后,李酣老师以恩施州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分析和计算了当恩施州的生态环境资源有效转化为地区生产总值时,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增加值。分别从林业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森林碳汇资源、硒矿资源的、生态产品几个方面计算得出恩施州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可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0元,超过目前湖北省和全国农民年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充分论证了目前恩施州的经济发展潜力和贫困人口的增收潜力。罗连发老师接着介绍了使恩施州的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贫困人口收入的途径,就是实施生态资源的市场化。目前恩施州的农村财产性收入还非常低,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不强,还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资源市场化途径。为此就应当大力开发合伙制农家乐的旅游模式;加大对农户的贴息贷款;重点开发公司的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营销;打造生态资源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引入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宋时磊老师分别分析了五个不同的案例,包括利川凉城的旅游度假资源的开发、高山蔬菜的溢价能力、坝漆产业的发展;龙凤镇在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制度改革红利下所带动的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戽口村在能人带动下茶叶产业发展的情况;恩施电子商务的发展;以邓丽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引入对教育扶贫的作用,以此证明了市场驱动的生态资源转化的可行性。在相应的政策建议方面,为了加快生态资源向生产总值的转化,就要建立基于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绿色原生态电子商务产业,打造恩施高端品牌;建立市场化的劳动力资源开发机制,培育技能型人才;建立现代化的农村治理机制,发挥现代金融在扶贫中的作用,发展家庭农场式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最后,范寒冰老师介绍了以恩施市委市政府全面领导,以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团队为构成实体的龙凤镇区域市场驱动型脱贫改革试点方案。
    最后,程虹院长对课题组在恩施州扶贫质量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肯定。程虹院长认为课题组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的扶贫困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解决我国目前的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扶贫效果效用递减以及扶贫长期不可持续性的有效解决方法。以市场化的方法,发挥生态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资金扶贫向政策扶贫转变,通过制度的红利形成贫困人口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是恩施州从富裕的贫困转变成为真正的富裕有效途径。虽然本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可以执行和有效的市场化扶贫实施思路,下一步还需要对具体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做进一步细化。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