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能力人才”——质量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7-05-27     字号: [小] [中] [大]

  现在似乎人人都在埋怨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质量不高。用人单位认为,刚毕业的研究生大多缺乏基本的常识和技能;培养单位认为,研究生很多只在学校呆一年,其他两年时间据说都要用来实习和找工作,根本没足够的时间来认真学习;研究生自己则认为,三年的时间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除了专业和学校的信号之外,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去用人单位实习,积累经验,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这就是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和现状,其关键问题就在于:找工作。似乎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如果你不来实习,甚至不干上较长的时间,我怎么敢用你呢?学校和老师则认为,如果不让学生们用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和找工作,岂不是会影响学习是为帮助学生们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一根本目的吗?学生自己则更是觉得,大海捞针般地找工作远比在学校一味地学习重要得多。
  实际上,以上逻辑都是错的,无论是用人单位、学校,还是研究生,他们的逻辑都错得离谱。就用人单位而言,招人就是为了招高质量人才,但作为长期不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学生,你认为他(她)会是一名高质量的人才吗?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更加自负地认为,学校很难培养出真正高质量的人才。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国家还要研究生教育干什么呢?更不用说,有些不良雇主,甚至要求学生必须实习一年以上才以此来决定是否录用,这明显是在利用雇主的优势地位欺骗学生这一廉价的劳动力。就学校和老师而言,纵容学生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的,而疏于常规的学习,这种行为对吗?如果这样的话,那学校要如何对其进行系统的培养?只在学校匆匆待了一年,他们的能力就真的会被劳动力市场所接受吗?一个不具备高质量劳动力素质的学生,真的可以通过两年时间,就如愿以偿地找到好工作吗?恐怕不是,如果不具备高质量劳动力素质,别说两年,恐怕二十年也不一定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就研究生个人而言,难道你们不懂“在劳动力市场中,只有优质的人力资本,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和获得更高的工资”这一基本常识吗?优质的人力资本,如果通过实习就能得到,那还要研究生文凭干什么?人力资本的最重要信号是个人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
  之所以说错得离谱,就是因为他们离开了高质量的劳动力素质,是需要通过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才能获得这一基本常识。
  那么,坚持了这一常识,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呢?
  中国首届“宏观质量管理”硕士研究生已经正式毕业,本届共有九位同学:一位在质量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位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四位在武汉的一流企业从事专业投资工作;一位在苏州的大型上市公司工作;还有一位仍在上海与杭州的中国顶尖公司中进行最后选择。无论是从薪酬,还是从与他们在同一岗位的博士生相比较,这些硕士研究生都没有什么明显差距,甚至还有一定的优势。
  那么,质量院的硕士研究生,更不用说博士研究生了(只要他们愿意,中国一家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以50万元的年薪邀请他们加入,但这几位博士生更愿意在高等学校从事学术),为什么他们能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如此好的地位?答案很简单:扎扎实实用三年研究生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这一人力资本的核心:就是培养“学术型能力人才”。
  学术型能力人才,并不是说这些学生都要去从事学术专业工作,而是他们都应该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问题发现能力,特别是健全的人格特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实际上也是世界上所有顶尖大学培养精英人才的普遍规律。
  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是,研究生的三年应该如何培养?答案很简单:质量第一。

  质量第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含义,就在于学生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养成勤奋的良好习惯。可以说,三年研究生的培养,对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紧张的,几乎没有一刻松弛。刚准备入学期间,他们要参加暑期企业实地调研,并承担为期三周的调研组织和问卷填报;一入学,他们要对暑期调研的数据进行近2个月的集中清洗,同时还要完成必须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在第一学年,他们要准备并确定论文选题,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和论文,着手论文研究;在半年到一年的研究之后,他们要在C刊及以上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论文;同时还要参加政府的一些项目调研、讨论,并实质性地参与,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了解政府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第二年暑期,他们还要参加社会调研和不超过三个月的实习;接下来,就是毕业论文的开题、大量文献的收集、论文架构的搭建、专业的表达和各种文本细节的“干中学”,最后要参加严格的毕业论文答辩。
  如何培养学生?那就是在过程中培养。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一环紧扣一环的过程,加之各种并行的过程,才养成了质量院学生从不轻易说不的特质,以及淡然应对各类挑战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明显的坚韧和开放的人格特质。也恰恰是基于这一人格特质,才让他们刚一入职就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与欢迎。面对所布置的全新工作,他们从来不说“我没干过、我不知道”,而是接下来,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完成。
  质量第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量院培养的目标除了以上所说的人格特质的价值观,另一个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这一思维能力,质量院的理解就是国际上普遍通行的精英人才的培养标准,即批判性思维。之所以要让所有同学都独立从事论文研究,就是要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养成寻找问题的习惯。在本次论文答辩中,我们很多硕士生的论文选题得到了知名经济学专家的高度赞扬,原因就是他们找到了好的问题。批判性思维不是纯理论的思辨,而必须要有对问题现场的充分了解,要有对经济现实的敏锐感悟力。这一点也是质量院着力最深的地方。只要有机会,哪怕需要花费再大的投资,质量院也要让同学到企业的一线、政府工作的一线进行深入调研。当我们的很多同学在介绍自己时提到他们曾经调查了多少企业和地方,并侃侃而谈当前经济现实分析方法和企业微观行为变化时,让用人单位对他们刮目相看。与此同时,质量院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们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创新观点,尤其是鼓励他们营造一种相互批评的学术环境。也正是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才使得同学们在面对各种新工作任务的挑战时,表现出明显的知识创新优势。
  质量第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各种基本技能。现在社会上评价大学的培养质量不高,究其原因,除了人格和思维能力因素,更重要就是各种基本技能的缺乏,比如最直观的就是不会表达,一些职场新人所写的工作文本,让用人单位根本没办法看下去。质量院针对这一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着力于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第一个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计量分析能力。现在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无论哪个工作岗位都面临大量的数据分析任务,质量院通过实证论文的写作与stata计量软件应用的“干中学”机制,使学生们普遍形成了因果效应检验、回归分析预测和数据清理等方面的核心数据处理能力,在全国同类研究生中明显居于上游水平。第二个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学生面向社会的第一能力和第一形象,质量院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不吝成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文本修改、经典文献等示范文本的研读和演讲比赛的举行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一流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这一能力成为我们的学生在用人单位表现出的最直观的竞争能力。第三个技能就是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生活工作习惯。所谓性格即命运,实际上指的是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正是这些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成熟度和社会对你的接受度。质量院通过强调一点一滴的小习惯,养成了学生们适应社会的大能力,比如要求课后或会后必须将桌面清理干净,将座椅回归原位,要在洗手间完成各种自律性的清洗,哪怕洗面台上有一滴水珠也要擦洗干净,等等。尤为重要的是,质量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对时间的管理,学生们善于将各项并行的工作任务协调处理。昨天的硕士答辩会上,担任答辩主席的一位知名专家,对学生们在接受宣布结果时的站姿和礼貌表达给予了高度赞美。实际上,目前正在武汉一家大型企业实习的同学,正是因为具备了这般良好的习惯与能力,正逐步替代刚离职的老同事负责相关审核工作。
  学术型能力人才的培养,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投入,质量院给了这些研究生高出其他同学几倍的奖学金,包括输送学生去世界顶尖大学进行短期访问。但是,这种投入所获得的回报却是超乎预期的,包括他们在人力资本市场上取得的竞争优势、所做出的优秀毕业论文等。
  最后,解答文章开头所提出的三方问题的答案,就是要真正地回到人才的根本上,培养高质量人才。这对作为我国一流大学的武汉大学来说,也只有一个答案:学术型能力人才。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