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吗?
发布时间:2016-01-01     字号: [小] [中] [大]

    近年来,英语教育的“滥而不精”、“过犹不及”引起了各界的反思。在2013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称“学英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他表示:“在社会舆论以及教育和用人等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畸形的语言格局——英语成了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一个资格和门槛。‘英语热’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同时英语教学与应用严重脱节,教学陷入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重视和学习英语本来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些教育部门和机构却本末倒置,将它当作了唯一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学英语使中国教育质量遭毁灭性打击吗?这一言论恐怕有点危言耸听。单纯一门科目或一种语言的学习无法撼动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我国教育的沉疴归根结底在于应试体制和教学方法的僵化。其实细究原文,张院长的本意也只是呼吁重视中国文学教育、治理过热的英语教育,只不过很多媒体只抓住了“毁灭性打击”这几个字眼的噱头,导致不少网民对英语学习的盲目抨击。在国际化的今天,学好英语对高等教育的裨益不言而喻。比如许多专业(如经济学和医学等)的经典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翻译版的质量又参差不齐,想要在专业方向有更深造诣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至少是阅读)水平来阅读原版教材;比如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英语的提高可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从国外的新闻网站或数据库得到国内网站不易获取的资料;又比如有出国意向的学生在准备TOEFL、SAT、GRE等考试的过程中,特别是练习对批判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写作部分,逻辑思维能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
    国人对英语的追捧,主要源于外语能力的经济价值。语言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人们投资于语言技能和投资于教育、健康一样,所形成的资本都具有生产型,故语言人力资本也应当获得一定的回报。语言经济学的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语言人力资本的经济收益:掌握外语技能的人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就业优势和工资溢价。母语与外语之争也由此引发。目前我国官方对外语教育的重视开始趋于理性,越来越呼吁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回归。这表现在:英语科目的分数在个别省市的高考中有所下降,而语文科目的分数相应增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译英的题目。鉴于英语作为国人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用及其经济效益,英语教育只会进行改革而不会放松。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英语教育,提出更有效率、切实可行的英语教育改革建议,是我国的语言经济学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张卫国,2008:《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