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经济:既是商机更是信号
发布时间:2015-11-12     字号: [小] [中] [大]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布推行“全面二孩”政策。虽然从现实来看,全面放开二孩带来的婴儿潮以及新增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孩动力”可能是有限的,不过食品、玩具、母婴医疗、儿童服饰、家用汽车、教育培训等行业还是期盼着“二孩”经济带来的机遇。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和质量意识的提高,加之身为家长的消费者对婴幼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的敏感,相关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多依靠的是质量而非数量。所以,“二孩”经济既是潜在的商机,更应是国内婴幼儿童产品行业以质取胜、安全为先的信号。
     婴幼儿童用品事关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类用品的质量问题首先在于产品安全是否达标。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用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似乎一直是望而却步,中国妈妈在海外疯抢洋奶粉的新闻甚至一度成为国际话题。这种局面短期内并不会有所好转。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8日报道,中国的“双十一”加剧了澳大利亚的奶粉代购紧张局面,许多超市的货架被一扫而空,澳大利亚妈妈们正因买不到奶粉而大发雷霆。然而浏览中国质量新闻网的近期热点,多地对童车、玩具、儿童服装的抽检结果仍然引人担忧。吉林省、成都市工商局抽检出童车的主要质量问题还是存在着防撞间距、危险夹缝、座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热闹的“双十一”之前,上海市工商局对天猫商城、一号店、东方CJ等网络平台上所售儿童家具、服装进行了市场检查和质量抽检,66个批次中有24个批次不合格,某品牌童床存在结构安全问题。
    国门之外,洋奶粉的代购热潮数年不息;国门之内,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亟待提升。两相对比,国产婴幼儿童产品在重新赢得消费者信心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会长对于我国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曾提出四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无标生产或有标准而企业不按标准生产;网络渠道销售产品质量不合格率偏高,政府执法的有效性、彻底性,政府、行业协会、媒体、消费者联动监管机制的缺失。政府部门加强对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完善相关强制性标准固然是重要的督促手段,企业树立社会责任和质量竞争的意识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提高产品安全和质量。虽然“二孩”政策将普遍放开,但由于经济压力和观念改变,我国育龄家庭目前整体生育意愿走低。无论收入水平如何,父母总会尽其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资源。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家庭会对“二胎”的生育质量更加看重,也会对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和需求。我国的婴幼儿童用品企业要想吃下、吃好 “二孩”经济这块蛋糕,还需以提高产品安全性能和质量标准为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施京京,2015:《为“花骨朵儿”提供更多呵护——我国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新挑战》,《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5(5)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