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淘热”中认识中国制造
发布时间:2015-11-24     字号: [小] [中] [大]

    今年的双十一刚过去不久,天猫发布了一组数据,天猫国际海外购再现销量井喷,一些国外知名卖场开场一两个小时就突破1000万元。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成为天猫国际进口成交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不仅仅是网络“海淘”,出现于各大朋友圈的“海外代购”也越来越火热,消费者从以往热衷扫货大件高档家电产品,到如今大量海淘保温杯、牙膏、药品、厨具基本生活品。这让“中国制造”十分尴尬。
    国人为何这么热衷于购买国外产品呢?询问了身边几位热衷于“代购”的同学,他们均表示是出于省钱的考虑,购买产品加上运费还比国内便宜许多。的确,中国的关税偏高,据商务部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陆市场中,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等产品的20种进口品牌高档消费品,平均价格比香港地区高出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这促使国内消费者把眼光投向国外。
    除巨额价差外,更高的商品质量也是促使国人海外购物的一大原因。尤其是在“毒奶粉”、“毒胶囊”等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一度下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随之提升,价廉早已不是选择商品的唯一评判标准,对于品质的追求愈发热衷,许多“中国制造”在价格提升的同时,品质并未同步提升,这显然满足不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更高需求。
    当我们拿到海淘产品时,不免会发现这些产品“made in China”,例如前段时间大家在日本疯抢的马桶盖,松下承认部分马桶盖确实是由中国生产。那为何消费者放着家门口的东西不要,非要花更多的钱漂洋过海去海淘呢?到底还是归结于“中国品牌”的形象和价值不高。当说到“德国制造”时我们联想到耐用、精密;当说到“日本制造”时我们联想到人性化、精致;但是当我们谈及“中国制造”,更多被讨论的则是廉价、“山寨”。
    中国制造面临发展的短板:中国的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制造产品高端低端并存,核心的质量、标准问题仍缺失,夯实基础的工作还没完成;消费者的需求早已个性化、多样化,而中国制造对优质产品探索、研发、生产才刚起步,供需之间产生裂痕;中国制造的知识产权管理混乱,创新企业易遭“山寨”,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但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被仿制了,仿冒的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中国品牌形象口碑不好,服务难到位,无法给消费者带来产品附加值。
    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制造”急需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品牌”的形象。“中国制造2025”以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为发展蓝图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要升级,就要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真诚希望中国制造能够完成转型升级,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和信誉早日建立,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优质优价的产品,也许出现”中国代购“也说不定呢?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