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质量院
发布时间:2017-12-15     字号: [小] [中] [大]

    大家都知道,我们质量院是国内以质量为特色的科研机构,今年也是我来质量院的第一年,之所以能够选择在质量院攻读博士学位,也是“质量”使然,让我的选择具有了唯一性。所以,今天我要围绕“质量”来讲下,我与质量院的故事。

    其实,早在2014年,我就接触到我们质量院。考研复试刚刚结束,我的硕士导师,中国计量大学的周立军教授,确定我给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我们程虹老师在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宏观质量管理》,因此这本书也成了开启我宏观质量研究的启蒙教材,所以说虽然我正式入学是2017年,其实早在2014年,就通过教材、文献了解到了我们程虹老师、李丹丹老师、范寒冰老师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也是我们质量院的2014级新生了。

    研究生入学后,我发现研究生培养方式有三种,这种分类是基于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为结果导向的分法:一种是大家熟知的放养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况;第二种就是戏班子型,看过《霸王别姬》的同学一定对里面戏班子平时练功的那种苛刻,那种吃苦受罪;我想我们大部分都属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区别在于靠近哪一端而已。当学生肯定心里是想多偷懒一些,很不幸,我的硕导属于那种稍微靠近戏班子型的。

    在读研期间,我本人对于学术的兴趣,并没有多么大,对于毕业后的要不要读博连想都没想过,所有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但是我认准一个事情,做好手头的事情是最基本的。因此,在硕导的要求和指导下,顺利超额完成资格论文的发表;课题项目的参与,也让我能够有幸在2016年10月22日在杭州市余杭区听了程老师的讲座,从宏观层面的质量评价了解到了质量新供给及新需求,(当然还从海澜之家认识到了奥德臣)。也正是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前提,有幸报考了2017年武汉大学博士生考试,能够成为我们这里的一员。所以说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没有我硕导的严厉,也许今天也很难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了,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周立军教授。

    质量院,是个神奇的地方,从今年6月,到现在12月,来到质量院不多不少刚刚半年,期间参加了IJCM国际冲突期刊会议,领略到了各个领域学术翘楚的风采;参加了质量创新调研,深入到企业一线去亲身经历中国转型的故事;跟进了第三方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项目,认识到了我们国家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动向;参加了食品质量调研,带领小分队入户进行访谈;参加黄石质量调研,体会企业升级转型的成果;参加监管机制的调研,到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武汉分中心,武汉市质监局、武汉经开区市场监管局、面对面与质检系统的人员探讨监管机制问题,可以说在质量院的半年里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宝贵经历,。

    质量院,是个琐碎的地方,每天都要按时打卡“上班”;每一节课、每次会议都要有考勤记录;每一周都有学术seminar讨论、政治学习;每两周还有双周学术论坛,还有固定的专家视点写作;每个月有月度总结大会等等。对于我没有工作过在学校里自由惯了的人来说,前期适应的确痛苦过,但是半年以来回首总结,这些制度性工作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对我们思想的纠偏与改进,确实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回首看看自己写过的那些粗浅的专家视点,我想了想,这些制度的确是给自己的时光刻下痕迹的重要方法。

    质量院,是个让人成长的地方,在这学习到了调研的方法,对于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通过调研来深入到一线而不是仅仅在网上查查资料,看一些公共知识;在这里学习到了坚韧,食品调研中在罗连发老师的带领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烈日下,在雨中如期完成任务;在这里学习到了学习到了基本面,让我明白千万不能忽视细节,细节往往才是真正可怕的敌人。

    这里严师畏友的学术环境,这里雷厉风行的行动方略,我诚惶诚恐;但这里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真知,这里践行了干中学的理念,我又三生有幸。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去锤炼自己的秉性,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感恩这段时光。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