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现实实践是学术研究的不竭源泉
发布时间:2018-03-15     字号: [小] [中] [大]

    3月9日到3月10日,在研究院的统一安排下,我配合并参与了武大质量院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黎安老师开展的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调研。期间,我跟随调研团队深入到潜江小龙虾这个独特产业发展的一线,从田间地头到交易市场,从小龙虾的餐桌到小龙虾产业发展的讨论桌,在产业发展一线的实践中我收获良多。

    经济实践可能甚至通常会走在理论的前面

    社会科学学者可以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总结出理论规律,通过设定合理的前提假设,建立理论和理论体系,并以理论解释现实中的实践或是预测未来。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经济实践可能甚至通常会走在理论前面,如果不经常的深入经济实践的真实场景,而是埋首旧理论闭门造车自我演绎,是很可能导致研究被现实实践抛在后边,产生研究及其政策建议“不切实际”的问题。在此次的潜江调研中,我们也初步的发现政府与企业、农民的良性合作和互动之深入和高效超过很多人的预想,而期间诸多的已经实际发生的创新的机制设计,也在引导我们重新反思现有的理论和规范分析。

     不要带着预设好结论的有色眼镜

    学者是有自己的基本学术观点的,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的领域,这是指引我们做出高质量规范分析的基础之一。但是,在真正深刻和深入的经济现场调研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放空,不应过多的引导被调研的对象,不应佩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各种经济现象和实践,而是在坚持基础的规律和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客观和全面的看待经济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调研中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为研究打下坚实和平整的基础。在本次潜江调研中,尽管几位老师已经做了相对充分的前提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但是在具体调研实践中总是力图做到全方位、客观的看待各种政府经济政策和互动合作机制,从而最终才能做出客观、冷静和最接近于真实和规律的分析与判断。

    创新的学术思想往往是在实践中偶然得之的

    学术的研究离不开实践,理论可能会是苍白的,但实践之树常青,其中有一点就是,创新的学术思想往往是在实践偶尔得之的。作为一名博士生,一位学术研究之路尚在起步的初学者,有幸参加潜江产业调研及其他很多研究院所组织的实地调研活动,特别是连续几年参加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质量调查,极大的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增强了我的经济直觉。这样,虽然现在还不能说一定能做出具有很大创新的研究,但也无疑是扩宽了思路,增加了思考,提高了创新的概率。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认识这个成绩的同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参与者,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中国经济的现实实践是学术研究的不竭源泉。同时,也只有全身心的扎根中国今天发展的经济现实,才能认识中国成绩和问题,从而结合或创新理论与分析来推广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和解决现存的问题,为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