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质量面临的新课题
发布时间:2009-11-01     字号: [小] [中] [大]

      (通讯员:叶劲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质量领域的全球化问题日趋突出。未来的质量是什么?将何以推动?这已引起中外质量人的共同关注。

    10月30日,受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程虹院长邀请,美国质量学会(ASQ)前亚太地区主席Mr.Weiler出席了该院举办的“珞珈质量双周论坛”。论坛上Mr.Weiler做了“质量专家角色的演进”的主题演讲,并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全体师生及湖北省质监局相关领导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Mr.Weiler从美国质量专家角色的演进的角度给我们带来关于质量发展的新视角。尤其是近十年来,美国质量专家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在以前,质量专家无非是怀揣着朱兰的《质量手册》,手持测量和计算工具,不亦乐乎地忙于产品质量的各个监控环节。然而,随着质量概念从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到满意性质量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单一的产品质量的关注到对服务、工程、环境等“大质量”的关注,质量专家不但要“下得厨房”做出具体的好产品,更要“入得厅堂”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层面的质量策划。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已成为“家常便饭”,质量专家更要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制度等等实施管理和策划。据Mr.Weiler介绍,ASQ长期以来审视着质量领域,每三年他们都会举行一个活动,用来预测质量的未来。他们会邀请很多专家,问同样的问题:“质量的未来是什么?推动它的动力又是什么?”并依据征集的回答作出分析。过去的两个三年即六年里,他们做出的第一个预测就是质量的未来是全球化,并且非常清楚全球化就是推进质量最主要的动力,为推进这项事业,让大家都来适应全球化,所以他们召开相关会议的首要议程就是谈合作,进行建议,大家参与,一起来合作,而不是讨论该怎么做。
    透过这个表象不难看出,其实质就是在考虑一个新的质量概念——战略性质量或者说是质量战略问题。当许多人都沉浸于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现象的自我慰藉中,对比美国对质量的认识与做法,我们不得不感到一种危机。好在是全国已有10多个省、市提出了“质量兴省战略”,质量已经上升到发展战略层面。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