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程中体验快乐(上)
发布时间:2010-12-31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0年第23期(总第119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0年12月30日
 
2010年12月29日下午,我院在樱顶老外文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2010年第21期(总第102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本次论坛邀请到武汉市人民政府周元副秘书长,作题为“在过程中体验快乐”的讲座。武大质量院程虹院长、张家俊副院长、刘学元教授、李工真教授、尚重生教授出席了此次论坛,并进行精彩点评。现将本次论坛内容整理如下:
 
在过程中体验快乐
主讲人:周元
 
主持人刘学元:
各位来宾同学下午好,今天是21期露天,是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享受,我们今天请了了一位重要嘉宾,周元,介绍教授(李工真、尚重生。祝捷,张院长)大家非常期待。幸福感是一个热门话题。请周秘书长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周元:
说实话,我很紧张。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跟大家讲这场讲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只是在体验少数民族的状况,而不是研究他们。首先要感谢各位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我在这里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在大学的讲台上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我的心情比较徘徊,如果有口失,还请海涵。其次也要也感谢武汉大学质量院、感谢程院长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希望各位能多多指教。
今天要讲的很多话题都跟照片有关系,这些照片是很真实的照片,有些估计是大家平常看不到的。我去各地走访后确实感觉到祖国非常辽阔,十三亿人口确实是多样化的。我们总讲GDP是多少,但人均GDP其实是很落后的。每次去大山、少数民族,我都感到震撼,他们的淳朴,也使我们汉族人感到震撼。我们汉族人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比少数民族会多一个心态。我在少数民族地区碰到过两个汉族人。一次是在汶川的羌族,我与他们进行交谈,问他们的收入情况、经济状况,并用手机记下来,这个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但旁边就有一个汉族人(帮助羌族做工程),这个人就觉得我不是游客,一直在给书记递眼色,但这个书记自己倒不觉得有什么,他很坦然。还有一次是遇到一个倒插门的汉族人。我也是一样了解情况。这个汉族人就公开说我不是一个游客,要当地人注意我,认为我是去暗访去了解情况的。但旁边的人一样很坦然。
我有一个博客,名字叫: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博客的一句话描述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想生活在山顶,但所有的快乐和收获都来自攀登的途中!我想用这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请大家看第一张照片,这是一位女性。我想提两个问题:她美吗,为什么?她是哪个民族的?(学生小声议论)
她是哈尼族的。(学生笑)
这是我有一次坐在候机大厅里,闭目养神,偶尔睁开双眼,扫视一下匆匆过往的旅客和静坐在大厅里候机旅客之百态。忽然,我眼睛一亮,一位妙龄女郎的身影飘入我的视野:高挑的个子,苗条的身材,端庄的五官,略黑的肤色,艺术的气质,长发盘在后脑勺上,外穿一件扎着腰带的米色风衣,站在那里,似亭亭玉立;款款走来,似飘然而至,在众多的旅客中是那么抢眼!
真是一位美女!我不由多看了几眼,轻松愉快的心情又添了几分。
还是闭目养神吧,再漂亮的女郎也只是一位过客,与咱们也扯不上任何关系。不过,养养眼,放松一下心情,也是旅途中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结果上了飞机发现这位美女与我邻座。她说她是哈尼族。我们就聊到了哈尼族的美。她叫“阿布”,她说,爱伲族以黑为美,爱伲族对女孩子的审美标准是:脸黑,腿粗,屁股黑。具备了这三个条件,那就是超级大美女。在爱伲人眼里,一个女人只有勤劳爱劳动才会被太阳晒得脸黑,懒惰的人脸是不会晒黑的;腿粗既是能干活的标志,女人也是生育能力强的重要特征;爱伲女孩儿喜欢穿超短裙,下地做农活要弯腰的,一弯腰太阳就会晒屁股了,时间一长,自然就黑了。
看到“阿布”稍黑的肤色,我调侃地说,你是一位美女,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超级美女。“阿布”的表情稍显困惑:为什么?我略带神秘地笑着说,因为你们美女的三条标准中,后两条我无法知道!
“阿布”立刻面泛红潮,随即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实际上爱伲族是哈尼族的分支。在西双版纳那里,主要是爱伲族,在红河州那里,是哈尼族居多。这段经历让我知道了哈尼族的审美标准。
 
下面这张照片,也是一名女性。她在干什么?她在差澡。我当时正走进这个村子,她正背对着我,我赶紧拍下这个镜头。她没有半点羞涩,非常自然。这在汉族,你是无论无何看不到这种画面的。
这张照片,是一群女孩子,一丝不挂的在冲澡,而且看到我的镜头后,欢呼雀跃。这两张照片是在同一个寨子里拍摄的。
这张是布朗族。这是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勐混乡。这是他们居住的很真实的房子。人就住在草棚里,这个里面有竹子楼梯。布朗族不用床,晚上就把被子铺在地上,白天卷起来。这是布朗族家里的火塘。烧开水做饭全部在上面。这个火常年不息,是暗火。这是很多少数民族共同的特点。家里的饭菜很简单。我在这个家里吃的饭,他们从米缸里拿出了两个鸡蛋来招待我。这样的生活条件在农村地区很普遍。
这次到西双版纳,深入到少数民族中间,最让我倍感新奇、倍感惊讶的,就是这些少数民族有趣的姓氏制度:只有名,没有姓,父子联名;或只有名,没有姓,男的名字前冠一个性别统称,女的名字前冠一个性别统称。男人都姓“岩”,女人都姓“玉”。所有人一生下,就在名字前加上岩或者玉。表明自己的性别。
在浓养布朗山寨,我对一个布朗族家庭的名字做了一番解析。一家四口,丈夫岩恩香,妻子玉坎叫,大儿子岩香,小儿子岩叫坎。大儿子的名字体现的是父子联名制,岩香,岩,男性统称;香,父亲名字的最后一字。小儿子的名字则充分体现了母子联名制。岩叫坎,岩,男性统称;叫,儿子自己的名;坎,母亲的名。
布朗族人命名的方式更是奇特。在有的布朗族地区,婴儿出生3天或满月,就要举行命名仪式,由外公或族中老人按上述命名方式命名。而在有的布朗族地区,要请“干爹”、“干妈”给孩子命名。婴儿出生六七天内,第一个进入产妇家的客人(寨子内的客人,不论男女),便成为婴儿的“干爹”、“干妈”。
基诺族人只有名,没有姓。他们取名的传统习惯是父子联名。一般是以父亲名字的后两个或后一个字为下一代的姓,一代一代,依此延续。如我的基诺族兄弟布鲁资,他的父亲叫腰布鲁,他的两个女儿则分别叫资珍妮和资嘉琦。这类似我们汉族在联欢时经常做的一种“字头接字尾”或“尾接头”的游戏。
无独有偶。哈尼族也是这样“只有名,没有姓,父子联名”的姓氏制度。我所深入的一个哈尼族家庭,爷爷叫纠门,父亲叫门加,本人叫加二。你看,祖孙三人的名字不仅有趣,而且联得多么紧密和有序。
这张照片是布朗山寨的一个小学里学生。小孩的眼神是迷茫、期待。照片里小男孩手里拿了饼干,把我当稀罕看。我当时在想要给他们送些礼品。我到一个小卖部,就买了些小东西,五毛钱一袋的饼干。就让这些小孩排着队领,结果有三十多个小孩来排队。这也反映了那里的经济状况。
这张照片是一个小和尚。这个山寨里有一个习俗:没当过和尚就不能娶媳妇儿。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地区,每个寨子都有一座寺庙,统称缅寺。在这些地方,还流行着“佛寺是村寨的脸面”的说法,村子里最气派的建筑是佛寺。修寺、塑像、造金塔,信徒们乐此不疲,各个村寨甚至还相互攀比。佛寺的修缮费用都靠群众自愿供奉,除此以外,寺院的开支,佛爷、和尚每天的饮食,每年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等等的花费,也都由村寨群众筹集,群众的宗教花费每年都占家庭开支的很大一部分。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宗教的一切活动完全接受了傣族的一套仪式,佛寺的形式、佛经、法器同傣族的一样。布朗族每个男人都是从小出家在佛寺内修行。不出家修行的男人被视为没有教化的生人,受人歧视,也很难找到对象,无权娶妻成家。因此,村寨里几乎找不到没有当过和尚的成年人。
浓养布朗山寨的缅寺建在村头一个山坡上。据村里人介绍,这座缅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幅照片是泸沽湖。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摩梭人的世界。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宁蒗县北部永宁乡和四川省盐源县左侧的万山丛中,距宁蒗县城有73公里,距丽江县城280公里。泸沽湖面积50多平方公里,海拔2690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透明度高达11米,最大能见度为12米,湖水清澈蔚蓝,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泸沽湖为川滇两省界湖,其中四川约占总面积的2/3,云南占总面积的1/3。四川一侧湖岸线要比云南的湖岸线长得多。
这是泸沽湖畔的篝火晚会。篝火晚会是一个男女传情的时刻。如果男的对女的有意,就把手掌扣一扣。
泸沽湖出了一个名人:杨二车娜姆。因为杨二一本书《走出女儿国》使泸沽湖出了名,也带给这里躁动。杨二在当地盖了一栋很豪华的房子,紧靠着泸沽湖边。这是我坐在杨二的花房,她曾经接待过情郎的地方。走婚的人从这个窗户爬进来的。
杨二车娜姆,杨是她的姓,而二车是宝石的意思,娜姆是天使的意思,据说这是她自己取的名字;杨二车娜姆的汉名叫杨宝仙。杨二车娜姆其实不是云南人,她们那个村子在云南和四川的边界处 而她家就住在四川那边 所以她应该是四川人。
泸沽湖之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造访杨二车娜姆家。这本来不是一个什么值得专门提及的话题,只是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摩梭女人,突然间名声大噪,泸沽湖、摩梭人也随之扬名世界。
杨二车娜姆从国外走婚回来后,在云南泸沽湖狮子山下买了4亩地,建起了一座拥有37间房的木头屋,作为全家人的住宅。客房里的每一处装饰都是她自己亲手布置的。因为她的书带动了泸沽湖80%的旅游业,当地政府为了表彰她对泸沽湖地区旅游事业的贡献,还特地在她的现居住地附近的山上划出一块地,免费赠送给她。她在此又建了一座别墅(又说是博物馆),据称是为了发展旅游之用。
当地摩梭人可不这么看,由于杨二车娜姆的《走出女儿国》把摩梭人的走婚介绍给了世界,他们认为杨二车娜姆是摩梭人的另类!大多数摩梭人都不太喜欢杨二车娜姆的做派,甚至对她在书中对摩梭人风俗习惯的描述感到很气愤。每年来泸沽湖的旅游的人很多。有些是觉得这里风景好,这里的民族很奇特,抱着好奇心来旅游的;有的则受到的不恰当地蛊惑,像是专程前来体验走婚的,这使得摩梭人觉得受到侮辱。摩梭人对此怪罪杨二车娜姆。他们心里说,嘴上也说:杨二车娜姆,请你不要在公众场合说你是摩梭人!也不要使用“我们民族”之类的词语!
看看络绎不绝前来泸沽湖的游客,看看泸沽湖、摩梭人的变化吧!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杨二车娜姆是成功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个刚走出大山时“对电灯开关好奇着迷,整晚把灯开了又熄,熄了又开,拽着绳子拉来拉去,恨不得把这根魔绳剪回家,挂在祖母屋里,从此不再上山砍松脂照明”的摩梭女人苛求!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个花了两年时间才学会普通话、却能够在世界各地闯荡十余年的摩梭女人苛求!
朴实的摩梭人啊,接受你们的女儿吧!
这张照片,是杨二车娜姆家里的祖母的房里,设施非常好。在摩梭人的家里,男人是没有房间的,男人住在祖母房里打地铺,或者在火塘旁边。摩梭人那里女性地位比男性高。男人如果能够走婚,就可以住到女方家里去。
杨二车娜姆的小说和做派在提高家乡的知名度、给家乡带来财富和变化的同时,也的确给泸沽湖、摩梭人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是添了一些麻烦。无独有偶,一些文章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也极力渲染摩梭人的“走婚文化”,把摩梭人描绘成刚从原始森林中找回的山顶洞人,他们远离现代文明,群婚、滥交、乱伦,把摩梭文化曲解成性开放的文化。如此渲染下,美丽的泸沽湖被描绘成了“男人的天堂”,成了某些心怀不规的男人寻欢偷情的绝佳去处。一些人造访泸沽湖,似乎就是被这种看起来自由自在的婚姻方式所吸引,似乎摩梭人的性关系十分随意,谁来到这里都可以体验体验,似乎泸沽湖、摩梭人的一切都集中表现在走婚上。他们对摩梭人的风俗习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兴趣不大,对泸沽湖美丽的自然风光走马观花,而对走婚则表现出浓厚的、有些变异的兴趣。他们到泸沽湖的目的似乎就是猎艳。更有一些不法之徒穿上摩梭服装,冒充摩梭姑娘(小伙),挂羊头、卖狗肉,败坏了泸沽湖的风气和摩梭人的名声。这些人的行为,有意或无意都造成对走婚制度的误解,甚至是对走婚制度的亵渎!
扎波扎西用十分朴实的语气说,摩梭男女之间的恋爱,多是一见钟情。双方通过暗送秋波、心灵交流、互有吸引之后,男方则送点小礼品以作信物,若被女方接受,就可以直接提出约会时间。当夜幕降临,家人入睡后,男方就去女方那里借宿,翌日晨,东方将露鱼肚白,女方家人还在沉睡时,男方已悄悄回到自己母亲家里。这种婚恋全凭双方的喜好,一旦双方感情不好,只要一方提出分手,就算中止,另一方不得纠缠。若是男方,他不再去走访,女子心中有数;若是女方,她不给他开门,男方也就悄然离去。男女双方就再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男女双方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男女之间以感情作为基础,双方没有经济联系,结交和离异都较为自由。男子基本上没有抚养自己孩子的义务,他只承担抚养和培育自己姐妹的孩子(外甥),养老送终也靠外甥。在家庭中,舅舅地位仅次于母亲。每餐的第一碗饭不是给祖母,而是给舅舅。
摩梭人的婚恋场中也有禁区,即母系血统内部禁止走婚,实行氏族外走婚制。 我好奇地问,如果两个女子同时爱一个男子,或者两个男子同时爱一个女子,怎么办? 扎波扎西说,按摩梭人的"游戏规则",完全取决于女方或男方,两个女子爱一个男子,由男方定夺;如两个男子爱一个女子,则由女方取舍。这些属个人情感的东西,家人不能干涉和议论。当然,也有终生恩爱相伴的人,但往往是凤毛麟角。按现在的办法,那就是结婚了。
这时,扎西卓玛也坐到了桌边。我抓住时机,坦率地打听起扎波扎西和扎西卓玛的走婚情况。扎西卓玛是邻近永宁乡木底箐村人,普米族(56个民族之一,实行一夫一妻制)。这是一对典型的氏族外走婚的情侣。准确地讲,因为扎波扎西是走婚族,所以扎西卓玛也不受一夫一妻的限制,因为他们没有结婚,也不可能结婚。他们走婚已4年,有一个男孩,跟着扎西卓玛生活。四年里,双方均没有第二个性伴侣。两人还结伴到丽江、昆明旅游,十分恩爱。我问,这是为什么?扎波扎西说,实际上,我们摩梭人是很注重感情的,阿夏之间的关系不用靠法律制约,也不取决于金钱关系,而是靠双方的感情为基础,不是谁都可以,决定权在女方。这可以说是最文明、最纯洁、最不被污染的感情。我们两人在一起很好,没有再去找的想法。 
我执着地问,你们是否在意对方有第二个性伴侣呢?双方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不在意!事实上,真正的走婚是公开的,男女双方的家庭和周围的人都知道且认可的。我们彼此不欺骗,不独占,不嫉妒,相信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也不会计较,能够继续就继续,不能继续就分手。
对外界有关摩梭人走婚的种种好奇,包括一些误解甚至曲解,扎波扎西十分反感。他说,走婚只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习惯和信仰,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摩梭人还有很多传统的东西。现在一提摩梭人就是走婚,这是对摩梭人的一种侮辱。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摩梭文化。其实要是说走婚,全世界可以说都是走婚,只不过有的要花钱,绝大多数是偷偷摸摸罢了。你在泸沽湖住个2、3天就想发生走婚的故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有,那也是极少,也要以“情”为主。也许前几年确有其事,但是在当今信息时代,摩梭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他认为,外面关于摩梭人走婚的一些加以不恰当渲染的宣传,不过是旅行社招徕游客的一个“噱头”。扎波扎西说得真好!
记得在旅途中年轻的摩梭女导游次仁拉姆曾经介绍过,现在的摩梭人的婚姻方式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婚了,实际上有三种婚姻方式:60%的摩梭人仍在走婚;30%的摩梭人保持同居关系;10%的摩梭人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也许次仁娜姆对走婚的态度能够折射出新一代摩梭人对走婚的态度:她赞成走婚。她说,“这一方面是继承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形成文化和传统的断层;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很轻松自在,没有约束。行则聚,不行则散,双方没有情感的负担和经济上的纠葛”。
传统意义上的摩梭走婚是一种习俗的延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结果。而次仁娜姆的这种态度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走婚理念,她所继承的走婚传统已经不完全是一种延续,而是一种处于自己能够驾驭下的选择和追求。事实上,新生代摩梭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程度不同、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程度不同,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已经表现出了诸多差异。他们常常游走于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传承文化与扬弃发展之间,许多年轻新生代都在一种多元身份和多元理念的矛盾里挣扎。在对待走婚这个问题上,新生代摩梭人观念、职业和身份的多元化,已经导致了摩梭婚姻理念的多元取向,导致了摩梭婚姻现状的多元状态。
 
下面讲布达拉宫。
这是早上的布达拉宫,这是布达拉宫前祈福的人,大家看几幅照片,有什么不同。前面两幅没有栏杆,后面两幅多了栏杆。这些虔诚的人只能在那些没有栏杆的地方伏地祈福。这是布达拉宫的早上。广场上有人并不多。一般这里五十米就有民警。
这次有幸参加我市党政代表团去西藏,慰问我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使我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短短的几天里,我们经历了头痛、胸闷、胀气、失眠等高原反应的考验,经历了海拔高度的变化所造成的色彩变化对视觉的冲击,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季节温差陡然变换的瞬时感觉,经历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所带给我们的一次次强烈震撼。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更是一次永远难忘的体验!
这是一次政治体验!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从政治层面看问题似乎是一种思维定势,也似乎是一种职业习惯。我相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每一个进西藏、上高原的人,不管其初衷怎样,有意无意间都会对西藏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政治关注。据资料介绍,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残酷比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广大农奴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1951年,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但西藏的社会制度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社会。 1959年3月10日,原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撕毁了《十七条协议》,发动了武装叛乱。但他们的叛乱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在广大农奴的支持和配合下平息。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这场社会大变革,彻底废除了野蛮、残酷、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彻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旧政权,百万农奴得到彻底翻身解放。短短几天的亲眼所见,我深深感到:50年沧桑巨变,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2009年3月,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这是一次境界升华!西藏,高高的世界屋脊,它伫立在世界之巅。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原因,人们都觉得它很远很远。它的广袤、它的古老、它的神秘、它的海拔,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就是一种境界。在这里,没有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没有各种文化交融造成的观念异化,没有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这里真的是一方净土!在这里,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捶胸顿足、信誓旦旦,只有那转个不停地转经筒和周而复始的匍匐朝拜。“藏族同胞热衷于苦修,他们在勇敢地突破肉体苦难的极限之后,收获了常人难以体验的幸福与满足,体验到灵魂飞舞的轻盈与璀璨”。用我们的思维很难相信,那些虔诚的、善良的、五体投地磕着长头的信徒,无一不是在为众生祈祷祝福。这已经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西藏归来,还要吃饭穿衣,还要为生存拼搏,还是摆脱不了世俗凡尘。但是,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会让你改变一些,扬弃一些。那些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能否淡一些?常人的那种怨恨、嫉妒、忧虑、烦恼能否少一些?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热情和关爱能否多一些?还是从我做起,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点点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增长、心灵的洁净、人格的修定;还是从小事做起,使自己每一天都对社会、对他人、对团队有一点点贡献、创造一点点效益;还是从现在做起,使自己每一天都站在一个小小的新起点,为实现下一个小小的新目标悄然前行。
这是一次心灵洗礼!从林芝到拉萨的途中,这辈子第一眼看到那座高高耸立在红山顶上的圣殿—布达拉宫的时候,目光久久注视,心灵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那一瞬间,西藏,犹如闪电在心中划过,从此刻骨铭心,再也无法忘记。回想起那热血沸腾的年代,一个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曾让我们的心灵接受一次次的净化和洗礼。那时的我们,和这些英雄相比,时常觉得自己多么渺小,甚至自惭形秽。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磨练、阅历的丰富,特别是当历史的面纱一层层撩开,一切都回归自然时,英雄们已陆续走下我们心中的神坛。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茫然!在西藏期间,每每看到大昭寺旁、八角街上、布达拉宫前的那些尘灰覆面、一丝不苟的匍匐朝拜者和那些亦步亦趋或步履蹒跚的默默转经者,一种尊敬或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你真的很难想象,他们中的有些人从遥远的故乡伊始,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织物,不惧山高路险,不畏千难万苦,或积月、或积年,绝不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或因故暂停磕头,也要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着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心中的圣城—拉萨。虽然我不信教,但被一种叫“虔诚”的东西深深感染。如果你再认真看看他们那平静的表情,清澈的目光,和那写在脸上的神圣和庄严,你不由得也开始有一点空灵与超然,你的心灵已开始接受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洗礼。在我们工作生活的城市,财富、地位、竞争等或许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里,在这些虔诚的人们面前,你已经没有了这些杂念,你会感到非常平和,淡然,充实,满足。西藏,不仅仅是一次时髦旅游的“胜地”,她应该是我们净化心灵的“圣地”!经过这样洗礼我深深感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找到一种心灵的平衡,进而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在贫富之间平衡、在得失之间平衡、在成败之间平衡、在是非之间平衡、在忙闲之间平衡,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未完待续)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41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