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2     字号: [小] [中] [大]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一直以来,我理解的研究就是边际上的微创新。为了在边际上实现创新,必要的文献积累不能缺少,这是因为,要想在一个领域找到边际创新点,必须要从已有文献当中理清焦点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发展脉络。

    然而,在近期的实践当中,尤其是在和周黎安教授交流过后,我发现这种研究套路如果用来做微观实证研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任一个领域文献浩如烟海,不同的作者的创新思路不一样,边际创新如果没有找到主流的路径,往往不一定有实际意义,反而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导致自己走进误区。正所谓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英文文献的研究思路不一定适合用来回答中国的问题。中国问题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说中国的分位区间工资分布曲线,即便和美国的曲线有着同样的图案,也一定有着不同于美国的产生机制)以及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壮大,势必成为未来全世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故而研究中国问题,可以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无须遵循西方的研究思路。

    第三,边际创新往往难以从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组织文章。使得文章流于形式,为做模型而做模型,为做研究而做研究。

    另外,从周黎安教授的讲座当中我也领悟到,除去对边际创新的追逐以外,好的微观实证研究思路还应该规避以下两大误区。

    第一,聚焦于显而易见的变量关系。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尤其是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微观实证研究虽然是立足于解释变量间的关系,但是一眼看上去就成立的(并且是正确的)变量关系往往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也很难写出好的文章。

    第二,对变量间关系的讨论泛而不专。微观实证研究也忌讳为做变量而做变量,罗列太多图表结果却忽略了研究问题的核心。这样的文章容易让读者困惑,也容易“瑜”为“瑕”掩。

    总的来说,好的研究切入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常识但却客观存在的问题,一类是不容易理解但亟待解释的问题。顺着这两大思路去寻找好的题目对于写好论文至关重要。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