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宏观质量管理研修班第52期(浙江台州)学员代表感言
发布时间:2012-05-24     字号: [小] [中] [大]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范诩副局长代表学员发言:
    转眼间全市系统第一批武汉大学宏观质量管理高级研修班的课程已经接近结束,首先我对这三天来辛苦授课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市局党委为大家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经过三天的学习,我想我们每一位学员都有不同的且很大的收获。对于这几天的培训课程,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新上任的基层干部来说,更为及时。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无论是从听课到交谈,还是从所听到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许多不可言语表达的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县市区、不同工作岗位的同志们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下是这些天的几点体会:
一、多种形式的学习,提升了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我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感觉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对原来在工作实践中觉得不好解决的棘手问题也找到了切入点,感觉收获很大。联系当前,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约束强化等问题日益尖锐,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等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与质量技术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在思想理念与工作举措上还有待进一步地加强。通过本次对质量管理的系统学习,让我对质量观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强化了服务大局的意识,同时让我更清晰更全面地看到了加快质监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服务转型升级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决心。
二、不同理念的学习,开阔了视野。
    这一次培训给了我们接受高端教育的机会,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打开了思路,不仅对现有的质量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国外更先进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老百姓对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质量基础普遍不强,质量意识普遍淡薄。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与当前依然薄弱的质量工作基础之间的矛盾,对作为管理质量的质监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工真教授讲授的《德国人的质量观—中外质量文化比较》,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重新地认识、学习质量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我们的工作,看待我们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更好地找准立足点。
三、典型案例的分析,创新了思路。
    各位老师们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授课解惑,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相结合的锻炼机会。培训中各位老师都应用了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认清问题的本质所在,也让我们看到案例的同时看看自己。现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质监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祝捷教授关于《质量法制问题研究》、张继宏研究员《基于风险的网络质量安全信息监测及预警》等,对我们在监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质量安全形势的更加严峻与质量监管力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四、学习体会的交流,找准了差距
    在学习之余,我和市局及其他兄弟县市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如何在平日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如何处理工作中棘手的复杂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学习的重点。同时在交流中也让我看到了相比之下自己的不足和差距。通过“树标杆、学标杆、追标杆”,找出差距,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完善自己的方法。
    总结这几天学习的经历,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知识水平,还找出了自己的不足,认准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互动,都让我从每个角度获得了知识,感谢组织上给了我们年轻干部这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今后,我将尽自己所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保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纪律上、工作责任上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一份做人的真诚和爱心、一份政治责任完成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