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看“宏观质量”
发布时间:2012-02-17     字号: [小] [中] [大]
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在各种政策的影响下来了个急刹车,最受伤的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由2008年以来的一路增长,猛然逆转为缩减3.4个百分点。而大规模的新增产能又将不断释放,竞争将更加激烈,白热化,对自主品牌来说,的确是雪上加霜。
为什么会如此呢?我想这主要还是消费者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整体信任度不高。的确,我们某几款车型的技术、配置、质量不亚于国际品牌,价格还要低30%,性价比很高。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自主品牌的整体质量状况。J.D.Power去年1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说,2011年中国品牌(自主品牌)每100辆车平均有232次故障,相比去年同期的224次有所上升,大大高于国际品牌的131次。仅从这一个数据就反映出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与国际品牌汽车的差距。
这也是当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的最大困境:如果某个车型的动力、工艺、性能出众,人们通常会说只是这款车型好,而不是自主品牌好。也就是说这是“例外”或“个案”。一旦出了问题,人们通常会说这是自主品牌。这是自然的一种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整体质量的否定。
客观地说,我国自主品牌中有一些整体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它们目前仍然存在品牌内部总体质量的“拉低效应”,例如,吉利、荣威、BYD、奔腾等自主品牌都存在这种现象。以荣威品牌为例,550的技术、品质确比750有很大提升,但750还在销售,而且是荣威品牌的第一款车型,550提升不了750,而750肯定会“拉低”550;荣威350的确在品质和技术上达到甚至超越了一些外资品牌的水平,但它却无法避免550乃至750的“双重拉低效应”。只有荣威品牌所有的在销车型都达到或超越了合资品牌的水平,并在此后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车型上都能维持住这一水平,荣威品牌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摆脱目前这种困境。华晨中华轿车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2005年华晨中华轿车高调进入欧洲市场,计划5年向欧洲销售15万辆汽车,但由于其中一款车型的碰撞试验仅得到一颗星的评价,致使华晨中华轿车的全面脆败,5年来仅销售502辆。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要继续坚持技术创新;二是要努力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总体质量。只有加强自主品牌的宏观质量管理,才有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困境的可能。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