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之道(一)
发布时间:2017-11-30     字号: [小] [中] [大]

    在之前的专家视点中,我简要地讨论了我国工匠精神的现状以及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这一次我想探讨一下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很难通过一篇小文章来解决,我这里主要谈的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一些方向性思考。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工匠精神定义,仍然是第一篇文章中所提出来的,它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要素,而不是文化符号,因而我将更多地从要素培育的角度来谈。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出,我国工匠精神不足的主要制度缺陷,在于人力资本培育体系缺陷,以及对工匠的产权保护不足。这两个问题会导致其他一些问题,如工匠的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回报不高。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解决好激励问题,其中的关键就是产权的制度安排。本次主要谈的就是如何通过产权的激励来激发工匠精神。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有效地保护工匠精神的产权。具体来说就是要保护好工匠精神成长的生态。谈到产权,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私有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等,但工匠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还需要依赖于其发展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性质。这些准公共产品包括产品的经营地点周边的环境、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产品生产配套的上下游产品等等。很多的工匠型产品是分散型的中小企业,如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很多是起源于一些山区小镇的家庭作坊,他们的成长已经依赖于当地的技艺、人才,甚至于文化,一直到现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山区都是“隐形冠军”企业的重要聚焦区,并没有转移到大城市。在我国实际上也一样,有很多工匠型产品隐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我们需要挖掘它保护它。

    我想举正反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都是与武汉的小吃是相关的。以前在武汉有两个非常有特色的体验项目,一个是“宵夜吉庆街”,另一个是“过早户部巷”。这两个地方,都聚集了一大批“工匠型人才”。曾经某个时期,这两个地方都面临着改造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称的 “脏乱差”的问题。吉庆街采用的办法是,全部重建,原来的房屋变成了整齐漂亮的欧式建筑,占道经营的现象完全消除了,但可悲的是,吉庆街现在除了干净整洁的街道,什么也没有了。户部巷的改造则走的完全不同道路,原有的房屋没有任何动迁,仅仅是对道路进行了硬化,对房屋外观进行了统一修缮,经营的商户不动。其结果是,户部巷比以前更加火爆了。为什么同样是改造,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原因很简单,吉庆街原有的产权基础被破坏殆尽,而户部巷的产权则被完好地保存。由于工匠型产品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极其特定的条件,我们很难完全地复制同样的条件,如果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这就需要对工匠型产品的产权进行完整的保护。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工匠的产权既包括财产相关产权,还包括公共品的产权。

    当然,工匠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分散型经济中,在大规模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中同样需要培育工匠精神。如何培育这样一类工匠精神,我认为同样是需要解决产权安排的问题,那就是要让拥有工匠技能的个人或团队获得充分的市场激励。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篇专家视点中做详细的讨论。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