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企业的人力资本之困
发布时间:2018-03-29     字号: [小] [中] [大]

    在上一篇专家视点中,我提出目前企业主要的困难在于劳动力的技能不足。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资本-技能不匹配的现象尤为严重。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破解企业的人力资本之困。我的主要观点是:一是企业可以“用时间换空间”着力于内生型人力资本形成模式;二是加强创业型人力资本的引进。

    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专业化人才集聚效应不足,加之生活设施发展滞后,很难以吸引专业化人才的就业。在调研中,企业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法是,通过内生化的人力资本培养来弥补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不足,更为通俗地说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方法来弥补专业人才不足。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熟练型技能岗位,对于技能依赖性较强,而对于知识的依赖性不高,如机器操作工、装配工、检修工等。这一类人才进入企业的门槛较低,仅需要高中或中专文凭即可,因而相对于大专业以上专业人才而言流动性较小,本地化程度较高。但企业需要对他们进行较长时间的技能投资以符合岗位的需要,相对于引进高学历人才,企业的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更为保险。因为,一方面这一类人才的起步工资较低,相对于高学历人才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这一类人才的流动性相对不高,对于企业来说更为稳妥。很多企业表示,相对于直接引进一些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企业内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性方法。不过,这一方法仅仅适用于非知识性岗位,而不能用于创新性岗位,如研发部门,很难以“用时间来换空间”。

    另一种方法是大力想进创业型人力资本。人才的流动从根本上说还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收益,如果收益足够高就自然能够实现人才的集聚。由于企业难以完全弥补基础设施不足、未来成长性不高等外部性收益,也就很难以支付足够高的工资来吸引人才。政府可以通过创业型人才的引进,带动人才的集聚。所谓创业型人才,就是优秀人才通过智力来进行创业,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使其在资本、土地等方面达到创业的基本条件,这样他们不仅能够独立承担产业发展的风险,还能够享受创业带来的收益,这一收益要远高于受雇于企业的工资。同时,这一类人才的进入,也能够有效地拉动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集聚。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张,地域劣势对于人才流动的障碍会越来越小,不断地加速新的人才流入,也能够持续地满足其他企业的人才需求。如我们走访的湖北潜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扶持,引进一大批基于小龙虾产业的创业型人才,这些人主要集中于小龙虾的加工、互联网销售等环节,这些人才之所以能够到潜江创业,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完全地享有人力资本的高回报,并且政府给予了多项公共性政策支持。他们的进入,也持续地拉动了优秀人才的优质资本的双重流入。当然,除了政府支持以外,企业也可以通过智力入股的方式吸引高水平人才或团队的进入,以提升其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总之,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直接引进人才面临诸多劣势,可以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也可以通过,资本拉动创业型人才的流入,来促进专业化人才的集聚。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10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