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主旋律电影票房现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24     字号: [小] [中] [大]

  今年的国庆节,也许很多人会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今年是国庆70周年,影院上线的电影以主旋律电影为主,所谓主旋律电影是指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主旋律已经定好基调,且有说教成分,很难以赢得观众喜好。然而今年国庆的主旋律电影票房表现,却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三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票房突破了50亿元,观景人次达到了1.2亿,双双远超历史最高水平。

  首先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来看今年的电影票房是不是一个“现象”。也许有人会说今年的票房有很强的“事件效应”,因为今年是70周年的大庆,也就是说国庆票房会出现在大庆的年份。那么我们来看同样是“大庆”年份的2014年(2009年无数据可比),为11亿元,低于非大庆年份的2015年(16亿)和2017年(15亿)。可见,国庆票房的大庆效应并不明显。当然,理论上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大家看电影的热情增长了,这有可能来自于收入的增长或是对电影的偏好增加了。我们可以看两个数据,一是国庆消费的总体变化情况,2019年国庆消费增速为9.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收入)是在一个正常的增长区间,增速甚至有所下降。因此,常规的因素都解释不了今年国庆票房的爆增。

  那么到底是什么带来的今年的国庆电影票房爆增的现象呢?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还是内容质量,也就是说电影内容本身确实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电影本身很难谈内容质量如何,我们可以做一些对比分析。《我和我的祖国》豆瓣评分为8.0分,这一得分超过了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商业大片,如《流浪地球》(7.9分),《战狼2》(7.3分)。再做同样类型电影的横向对比,2009年国庆之际,电影《建国大业》的票房为4.3亿元,2017年建军90周年推出的《建军大业》票房为4亿,均仅为《我和我的祖》票房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见,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国庆电影,是从根本上实现了质量的超越,让消费者愿意为其内容进行支付。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成就电影的内容质量?我认为,第一是要有市场化的内容生产机制。不管是何种类型电影,要能够让消费者买单,都要能够满足其需求。作为今年国庆的主旋律电影,就是满足大家表达爱国情感的需要。《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最为感动的是,用一些非常普通的小人物,表达了爱国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让每一个观影人能够感同身受。要获得这种效果,就需要激发市场上各个主体的创造力,从编剧、导演、投资方、演员等等,都要进行最优的配置。要实现这些资源的最优配置,就离不开阿里影业、万达影业等专业的运营主体。今年国庆电影的成功,不仅是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更是电影不断走向市场化的成功。第二,是要平衡政治正确与满足需求。满足需求并不是一味的迎合需求,主旋律电影的底线要求是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政治正确。然而,在以往很多的电影(包括电视剧)中,往往仅注重政治正确,而忽视了满足需求,甚至于通过一些夸张的手法来迎合政治正确的需要。事实证明这一类的作品往往被消费者所厌恶。电影作品与普通的产品一样,政治正确仅仅是合格的要求,而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还要能够以消费者能够接受和喜爱的方式来表现。以上两点,不仅对于分析今年国庆电影票房来说是适用的,对于我国整个电影的发展也是适用的。这就是我对今年国庆主旋律电影票房现象的一点理解。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