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审慎”监管不等于丢包袱
发布时间:2017-09-29     字号: [小] [中] [大]

    李克强在今年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态度。这代表着政府对新产业的支持态度,而且也意味着政府监管模式的重新定位。从前几年的“网约车”到近两年大火的“共享单车”,我们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在身边蓬勃发展起来。虽然“网约车”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遭遇过传统行业代表的出租车司机的抵制,但最终还是以传统行业的妥协和接受化解了这次新旧之争。不禁发现,无论是“专车”、“快车”还是现在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尽管在兴起之初都经历了或正经历着碰撞和混乱,比如“共享单车”现在还面临着过度投入,影响交通的问题,但是作为政府而言,没有动用强制手段禁止,除了少数地方政府采取强行收缴了无序摆放的单车以外,大多数还是一直保持着“包容”的态度,试图推动市场的力量解决问题,比如推动建立共享单车服务标准,设立监控平台进行投放量控制等方法。但是我的这不难看出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倾斜力度和不断探索治理模式的尝试。

    政府治理正在从大包大揽的管理走向“包容审慎”式监管,所谓包容也不是纵容,比如专车服务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每个公司的服务都参差不齐,特别是很多不专业的私家车加入专车行列,扰乱市场。混乱之际,滴滴与快的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管理及乘客安全保障标准》,从车辆准入、驾驶员准入、车辆安全监管等方面对“专车”运营进行了规范。车辆准入标准中要求,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行驶条件,行驶手续齐全,车龄需在五年以内;驾驶员准入的硬性标准则包括具备三年以上驾龄,入职前必须通过培训与考试等。专车服务至此大受消费者欢迎,在一次调查中,超过60%的消费者都享受过专车服务,而且表示满意。我认为这就是政府一次成功的“包容审慎”监管案例,既在矛盾之初没有选择强令禁止私家车加入专车服务,也没有放任不管,任凭市场“野蛮”发展,而是不断调整政策,适应新行业的发展,并且尊重市场主体,发挥市场主体自我规制的作用,实现了真正的善治。

    在政府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之外,除了提高市场主体自我规制的能力,还需要鼓励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比如在“共享单车”的治理过程中,就可以实行社会信用评级机制,不仅规范单车企业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对消费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制约。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