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如何抓质量?
发布时间:2017-10-15     字号: [小] [中] [大]

    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上个月在上海落下帷幕,这次会议的重点之一还是放在地方政府如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这个问题上。特别是随着经济的稳健增长和我国消费者质量意识逐渐提高,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质量对于生活、生产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尽管各地政府纷纷提出质量建设口号,试图把更多的工作重心围绕质量展开,但在各地出台的新政策、新文件之后,实际的状况又如何?地方政府该如何进一步推进质量工作?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地方政府要落实好中央的要求,在“加强质量供给”行动中,更加地突出质量的创新性,要更好地体现不同类型产品的多样化。质量具有“固有性能”和“满足需求”两种属性,所以产品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监管,而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质量共治,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可以在全国率先地培育社会共治的主体,让更多的社会主体主导,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逐步实现有效治理、高度共治。政府的质量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不断提高市场标准、打造区域品牌,从消费者、市场、企业的纬度全面提升质量意识、文化与质量管理。其中,企业家质量管理的提升,重点是对企业家质量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于企业质量团队的打造,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引入国际先进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干中学,提升管理质量。这也就是说,要更进一步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中,尤其是要更加突出地方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使其成为区域质量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家精神的背后,离不开企业质量文化的支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引导企业从敢拼敢闯的外向型创业精神,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内涵式提升转变,是当前“软质量”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具体的做法,以县为单位,创办质量学校,与当地党校相结合,定期组织质量学习,通过专家授课、企业家经验交流、代表性企业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质量意识。

    其次,在各类市场经济的主体中,更要重视并突出民营企业质量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后的数十年,我国的各省份之间已形成了较为分明的产业集群。现阶段下,要注重产业集群内品牌的打造,培养几个行业龙头企业。政府加大对于在质量提升上成效显著的企业的奖励,促使企业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质量锦标赛机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发普及,不少民营企业都热衷于通过互联网的渠道销售产品,进而实现品牌的迅速推广和成本的有效控制。这时,就要发挥我国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更加注重互联网线上线下的产品、服务质量的提升。尤其是要找到线上产品质量监管的最佳途径,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的优势。

    最后,从政府层面推动全社会质量文化的传播,可以向省人大提出,在地方质量领域立法方面有所突破。同时,注重“乡村质量”的提升,创建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乡村质量,促使环境、人文、经济发展、村民质量意识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级媒体,打造质量的“好声音”,通过新闻媒介,寻找“好质量”,并形成一系列相应的节目与报道,挖掘质量的感人故事,传播质量正能量。

    政府的质量工作,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全社会对于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这一领域可研究的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优化质量治理,在我看来,是现阶段下政府改善民生最直接、最便捷同时也是最高效的手段。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