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变
发布时间:2018-10-01     字号: [小] [中] [大]

    大数据在推动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上,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格局从单一转向多元。一方面,大数据的集中系统性有效弥补多元主体利益分散的不足。不同群体和个体能够借助互联网在不同时间、地点表达自身的观点,但这些过于分散的意见没有聚合力和针对性,难以达到多元协商的目的,就像落入铁盘的珠子,声音大、滚动快,但没有规律可循。而大数据对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梳理,并纳入整体系统加以分类、分析,融合成能集中反映问题、可读性性强和代表性高的信息,起到“串珠成链”的效果。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感知性有效弥补多元主体利益差异的不足。多元主体意味着利益的多样化、个性化,小数据时代往往只能关注少数强势的发声主体,而大数据可以得到和实际几乎完全符合的数据全样本,通过分析整体数据做出决策,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遗漏的现象,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了民主下的集中决策。

    其次,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方式从被动转向主动。传统政府主要依靠国家权威,发布各种强制性命令等方式实现治理目的。在传统的决策过程,政府部门缺乏足够的动力、可靠的技术支撑其主动地设计最大化公共利益的政策,常常是保守地执行政策、被动地回应诉求或者是以不恰当的方式介入公共服务供给的流程,反而出现公众常说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而大数据提供了更智能化、更高效、实施连续的技术支持,一方面使得政府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化,约束政府部门决策主体的自利动机,防止自利倾向影响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和决策流程的设计,有助于促使决策主体追求最大化的公共利益和满意度为最终目的,对权力形成制约,实现民主参与进程中的决策结果优化。另一方面,决策部门能够全面感知公众诉求,整合相关数据和了解历史行动经验,公示决策的整个过程和决策的标准,任何被动、消极的工作行为将被固化成数据足迹,为追溯和比对留下清晰的路径。政府倡导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取决信息共享这一前提,信息技术变革使得数据处理和传输更具便捷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间的互动性更强,顺畅沟通、紧密联系、及时反馈成为新常态。公众对信息和数据的把握程度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政府不再垄断数据资源,公众参与、互相协商和政民合作的治理局面逐步打开。

    最后,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制度体系从松散转向规范。大数据实质是一种提倡技术理性的思路,把社会现象归结为不同的数字集,技术的理性要求客观的规范性。首先,要在激发大数据发展活力基础上,构建安全与自由兼顾的数据信息管理制度体系。其次,注重建立统一基础标堆和规范制度,保证工作的融合性和连贯性。美国电子政府良好有序运作除了依靠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硬实力”以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软实力”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Data.gov网站甚至还制定了一套从发布、采集、管理、下载到开发的科学运作体系,鼓励企业充实完善相关应用,进一步提升数据价值、优化用户端体验。从政务信息共享、应用系统集成整合、政务软件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考虑,加紧建立和完善国家乃至国际性的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口、数据共享等标准。国家出台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的相关法律,省市制定实施细则或者数据开放的负面清单,明确规定政府职能部门数据开放的范围、标准,让数据的规范性成为检验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杆。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