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微观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历史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4-11-25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4年第22期(总第175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4年11月25日

 

    11月23日,我院在209教室举行2014年第17期(总第158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本期论坛由程虹教授主持,宋时磊和李唐两位老师主讲,主题为:“微观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基于历史的实证研究”,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论坛开始,程虹教授介绍了院里开展的质量史方面的研究情况,说明了从时间角度研究和检验一个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讲到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长期从事经济史研究,开创了新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而且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开创性地提出制度因素对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接着,他指出,从历史角度开展研究是一门学科或理论的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从事的宏观质量管理研究也需要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历史中的宏观质量,特别是当前很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微观产品质量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也提到,今年暑假院里受安徽省质监局委托,做了中国质量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工作,为国家质量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展现出院里研究质量史的学术实力。
    接下来,宋时磊老师和李唐老师就本次论坛的主题开始介绍分析。他们的分析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前言,介绍研究的缘起与说明。二、基于微观产品的经济增长:来自历史的数据。三、“双提高”现象的历史解释。四、近代“双衰落”的历史数据。五、“双衰落”现象的历史解释。
    首先,宋时磊老师介绍开展研究的缘起于相关说明。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从历史角度开展研究的重要性。2、基本理论假设就是基于微观产品产品质量的宏观经济增长理论。3、研究时间选取为17—19世纪,即名模到清中后期。4、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区域研究。5、文献数据来源主要是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档案记录。6、研究立场是全球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接着,李唐老师用图表数据展示了17-19世纪我国茶叶、生丝、陶瓷的生产与出口情况,以此为背景介绍了我国在这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状况和我国当时GDP与世界经济总体占比情况。尤其是1840年前后,我国处于贸易顺差,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2%,而我国的茶叶、生丝和陶瓷远销世界各地,这或许能说明当时的经济增长是基于微观产品质量的提高。
    然后,宋时磊老师介绍了对这一时期现象的原因解释。他讲到,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产品质量技艺的日臻成熟,二是生产组织的质量自觉,三是贩运销售组织的质量控制,四是持续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接下来,李唐老师和宋时磊老师分别介绍了近代“双衰落”的历史数据和历史解释。宋时磊老师讲到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组织制度的变迁,二是消费者需求的变迁,三是技术改良与国际竞争的出现,四是数量刺激下的掺杂使假。
    随后的讨论环节,大家就两位老师从事的质量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江苏班同学就微观产品质量提升的成本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程虹教授就整个报告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李酣老师就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文献,许伟 、李丹丹、张继宏老师都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和一些研究建议。
    论坛最后,程虹教授作总结。首先,他对两位老师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历史研究需要阅读和积累大量的历史文献,做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两位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接着,他就院里基于历史方法的下一步研究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研究要基于一般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具体问题一般化。第二,研究素材的取舍尤为重要。第三,善于用计量方法做统计模型。最后,程虹教授勉励大家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和毅力,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争取我们院的科研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整理人:张凯)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