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基于感知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及“中国特色质检管理法律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02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4年第23期(总第176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4年12月02日

 

    2014年11月28日下午,我院在会议室举行了2014年第18期(总第159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本期论坛邀请罗连发老师和罗英老师主讲,罗连发老师作了题为“居民感知视角下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的报告,罗英老师作了题为“中国质量管理法治化建设的现状”的报告。质量院全体研究室老师及硕博研究生参加会议,现将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论坛开始,罗连发老师就“居民感知视角下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进行了简要报告,首先,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基于居民的感知进行经济增长质量质量评价,既能从理论上解决其微观基础问题,也能从实践上满足质量时代评价的需要。接着,回顾了经济增长质量领域相关文献已有成果,并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已有文献的评价大致分为三类,即基于客观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主观指标的评价体系以及综合性评价体系,但对经济增长质量概念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在理论分析过程中上偏重“增长”而非“质量”,且没有针对经济增长质量评价进行专门的数据调查。随后,他介绍了基于感知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设计体系。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因而必须基于居民的主观评价,从物质福利、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三大方面设计指标体系。接着,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性别、受教育程度、被访者所处区域及月均收入等因素之间的模型关系。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认为居民感知评价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微观基础,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是导致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重要方面。建议建立起居民感知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重视社会建设以提高总体经济增长质量。
    张继宏老师提出,在实证建模分析中,诸如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等变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影响较为直观,若选取在现实生活中关系不太明显的变量对于科学研究更有意义,可借此建立联想机制,进而验证变量关系。陈昕洲博士指出,对于离散型变量,可利用SPSS回归分析,采用最优尺度计算,特别是对于性别、年龄、城乡等分类选择变量,不适宜用线性计算检验平滑尺度。与会老师还就虚拟变量与分类变量的区别、测度展开讨论。
    罗英老师介绍了中国质量管理法治化建设的现状,首先,从静态的质量管理机构设置与动态的质量管理方法手段两个角度,介绍质量管理职能的概况。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国政府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四大特点,即综合性质量管理机构与行业性质量管理机构并存、国内质量监管与出入境质量监管合并、标准计量与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的统一、质量管理行政机构与技术服务机构的混同,并进一步凝练出“中国特色”。最后,对我国质量法律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现行法律部门,发现质量领域的法律具有多元性,分属于多个法律部门,而目前占比最大的是行政法,产品质量法律所占比例并不高,并且我国质量领域的立法工作起步较晚,开始阶段带有鲜明的技术立法先行的特点。
    随后老师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张继宏老师认为,在这一部分缺少相应的政策建议,可以考虑从我国质量管理体制和现存法律中存在的不足出发,完善相应管理和立法,这对政府实现有效管理具有重要导向意义。李酣老师指出,可以对质量领域的法条分门别类,将政策性法条与程序性法条分开,规范条文分析。


(整理人:韩笑)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