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头版头条:武大“质”大——记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1-09-08     字号: [小] [中] [大]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张 华/文


    今年盛夏,江城武汉酷热难当。
    谁能想到,一位又一位质检人和地方党政领导,却争先恐后地来到地处“火炉”的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大质量院)。
    浙江省质监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来了;山东省特检院的专家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分管质量工作的政府领导来了;广东省一位副省长带着百余名市、县、区长也来了……
    他们顶着滚滚热浪,不辞辛苦来到武大,既是为了学习质量知识、更新质量理念,更是冲着武大质量院的品牌而来。
    4年来,该院出版了国内首部宏观质量管理的专著、在国内管理科学中被称为“影响因子”的顶级期刊《管理世界》等诸多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专业论文;承担了我国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中国质量检测机构管理体制及科学发展研究改革、质量监管技术及安全风险信息系统支撑研究等多个重大科研课题,为我国质量科研作出了积极探索。
    4年来,该院推动了我国质量学科建设的发展,先后培养300余名硕士研究生,明年还将开始招收宏观质量管理方向的博士生;先后举办了30余期宏观质量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了近2000名来自质检系统和各地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为全面提高我国的质量管理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常钦佩创办质量院的远见卓识,非常赞赏办院的探索。”不久前,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专门来到武大质量院考察,对该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年仅4岁的武大质量院,正凭着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


    怎样重视也不过分


    窗外热浪逼人,室内气氛更热。
    7月7日,武大的校领导又将现场办公会开到了质量院,主题只有一个:解决该院发展中面临的办公环境等实际困难。
    武大副校长黄泰岩和后勤保障部门的负责人们,亲自出面,商讨如何“破题”。
    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将位于樱顶,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原武汉大学老法学院大楼中的多功能报告厅,划拨给武大质量院。该报告厅不仅位置优越、环境幽雅、面积容量大,而且拥有专业音响设施、多媒体显示设备等现代教学设备,是一个综合性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重点教学学术交流场所,亦是武大各院系“抢着要”的好地方。
    这已经不是武大校方第一次给予质量院特别“关照”了。
    现在的武大质量院办公场所,就位于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的右侧,“樱花城堡”顶部,是武大校园内最好的地段。
    将校内最精华的地段,批给一个刚刚成立的研究院,这个决定,如同一颗石子划破东湖的水面,泛起波澜。
    武大校领导的态度异常坚决:质量,于国,关乎发展;于民,关乎安全。武大质量院的成立与发展,意义重大。武大必须要像国家重视质量安全一样重视它、全力支持它。
    就这样,全国第一个宏观质量研究院,在武大校园里,开始起航。
    这次起航,绝非偶然。
    4年前,当刚调任湖北省质监局局长没多久的王泽洪,向时任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提出,能否在武大建立一个宏观质量管理研究机构,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武大的热烈响应。
    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和具体指导,一份武汉大学与湖北省质监局合办质量研究院的决议迅速在两个单位获得通过。关于院长人选,双方再次意见相同,程虹出任武大质量院的首任院长,具体负责该院的筹建工作。
    经过武大和湖北省质监局的共同努力,2007年12月28日,武大质量院呱呱坠地。
    第一次,在我国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大学里,有了以质量为学科对象的教学科研机构。
    开拓者的工作总是艰难的,虽然解决了办公场所,但摆在年轻的武大质量院面前的,仍然是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重重困难。
    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问题。因为国家迫切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宏观质量管理人才,为此,武大再次采取了特事特办的方式,决定在武大自主招生权限的软件工程专业里,拿出部分研究生招生名额,由质量院在全国招收宏观质量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把这么珍贵的名额给一个新创办的研究院,一开始,部分人对这个决定不太理解。
    “质量安全,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以前非常喜欢喝牛奶,但现在我却需要掂量掂量。”亲自出面协调的一位副校长的表态,顿时消除了大家的疑惑。
    第一年42名、第二年63名、第三年72名,第四年达到130名,逐年上升的招生指标背后,是武大对质量院实实在在的关照。
    更可贵的是,这种“重视”一直在延续。从顾海良校长手中“接棒”后仅22天,新一任校长李晓红就亲自考察质量院,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发展现状。听说质量院的发展遇到了办公环境、人员等实际困难,李晓红记在了心里,更落实到实际行动里。武大党委书记李健,也先后多次来到武大质量院进行现场办公,直接推动了质量院面向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和面向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质量管理培训。
    2009年11月21日,武大质量院又迎来发展的新纪元——国家质检总局与武汉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武大质量院。“这次合作,开创了国家质检总局与名校合作的先河。”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现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在签字仪式上热情洋溢地说道。
    乘着部校合建的东风,武大质量院开始新一轮扬帆,破浪前行。
    “质量院是武大的一个亮点、一个品牌。作为一个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校,武大希望通过质量院这个平台,建立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为科研做支撑,为社会做服务。下一步,武大将会对质量院更加重视,进一步充实人员,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力争占领全国质量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对于武大质量院的未来发展,李晓红早已成竹在胸、蓝图在案。


    忧国家质量之忧

    离上课只剩10分钟了,程虹院长还没来。武大质量院2008级研究生班班长陈晓,一边盯着教室门口、一边看着时间,心里异常忐忑,脑袋里不停地萦绕着一个问题——程虹院长今天会如期来上课吗?
    窗外的每一次脚步声,都牵动着陈晓的神经。他知道,就在前一天——2009年2月14日,刚刚完成专著《质量宏观管理》的程虹,在下山路上和老师讨论问题时,不小心崴伤脚踝,送到医院时,整只脚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不能落地。
    武大质量院老师李丹丹也很心疼:程院长的这次意外骨折,是因为他长期以来过度劳累导致的。2008级宏观质量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班开学后,程虹负责教授宏观质量管理课程。为了把课上好,一周一次的课,他常常要花费整整一周时间去精心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门课自开设的第一天,便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甚至很多质检系统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前来旁听。
    程虹意识到,作为我国首个以宏观质量管理为研究任务的高校研究机构,武大质量院必须成为我国宏观质量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先锋,为国家质量创新大胆开路。在这样的质量精神指引下,撰写我国首部宏观质量管理方面专著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8年~2009年学期的寒假,成了完成这部专著最宝贵的时间。一天只休息2~3个小时、一晚参阅20~30本专著……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程虹如同辛勤的蜜蜂和不知彼倦的春蚕,“疯狂”和时间赛跑。
    李丹丹至今都无法忘记这段“艰苦岁月”,作为助手,她负责为程虹撰写的专著配合做一些资料整理工作。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只是助手的工作,加班却变成了家常便饭。
    有时候,晚上回到家,程虹还会因为书中的某个小问题,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她进行沟通和探讨。在她回老家过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二开始,他们就已经通过QQ等方式进行沟通,准备新的工作。长期的伏案工作,一度让年轻的李丹丹颈椎有些吃不消。但让她感到佩服的是,为专著更加操心、年龄也更长的程虹,却从未叫苦叫累。
    孰料,当专著在新学期开始前圆满“收官”时,程虹的脚却意外骨折,根本无法穿鞋。程虹并没因此而停歇,在陈晓和全班同学的等待中,在全院师生的注视下,他坐着轮椅,毅然进了教室,给学生们开始了新学期的课程。随后,他又拖着伤腿、拄着拐杖,北上京城、西去广西,传播宏观质量管理理念,谋求质量院的发展。
    程虹表现出的质量精神,感动了每一个质量院人。
    质量院的李工真教授,为了“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最有用的东西”、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力量”,精心准备每堂课,对课程讲义反复斟酌、仔细修改,并不断地增加新内容、补充新素材以支撑和丰富课堂内容。
    质量院的吴天明教授,为了搞清楚学生论文中关于食品添加剂方面的知识,打电话请教企业、医院的专家。
    质量院的祝捷教授,亲自深入一线调研,主讲来自一线的行政复议案例,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年轻的质量院没有停歇。他们开始瞄准中国质量研究的空白点和薄弱点,想国家质量发展之想、急国家质量发展之急、忧国家质量发展之忧,永不停歇地去开拓创新、探索试验——
    设计中国质检技术机构的改革和方向,以集团化推动中国国有质量检测机构的发展,为我国质量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我国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中提出的质量伤害率的统计与分析,为我国宏观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手段和决策依据;
    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了20多位来自政府管理一线和企业管理一线的兼职教授,与校内的教授专家们一起,共同指导学生;以“技术+艺术”的方式,“案例式”和“咨询式”教学,强化学生们对中国质量事业的使命感;
    连续举办质检系统“质量发展战略高级研修班”和卓越绩效总裁高级研修班;又在浙江、新疆等地区建立了质量观测点,既满足了质检系统对宏观质量宏观管理理论的迫切需求,又在企业播撒了宏观质量的种子,为质量研究提供可靠的实证调查数据。2011年3月,武大质量院专门为浙江省知名企业家“量身定制”,开设了首届中国五金企业家卓越绩效高级研修班。来自浙江省五金产业集群的100位企业家在武汉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参加学员们对本期研修班给予了高度评价。研修班结束之际,学员们主动提出,要求集体给质量院捐款,以支持质量院办得更好;
    质量安全网络信息检测与预警平台1.0版今年夏天正式上线,这个基于语义的质量安全网络信息检测与预警平台,可以通过对互联网上有关产品质量信息的垂直搜索、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研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理论模型、指标体系和信息技术的实现,初步建立起中国质量评测与安全预警系统……


    质量院更要讲质量

    “咚”、“咚咚”……
    一天下午,当程虹和平常一样,在办公室处理公务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一抬头,映入眼帘的是4张陌生的面孔。寒暄之后,才发现这4位客人“大有来头”,他们分别是湖北省应城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以及湖北宜化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陪同他们一同造访的,还有一面写有“服务发展 奉献社会”8个大字的锦旗。
    原来这次应城市委书记亲自带队,专门造访武大质量院,正是为了对武大质量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武大质量院前不久完成的《湖北宜化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红双圈牌氯化铵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报告》中,对红双圈牌氯化铵的顾客满意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调查,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这次红双圈牌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是武大质量院给湖北省质量兴省办公室做的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的一部分。
    中部崛起,质量为先。当武汉“两型”社会获批、东湖开发区成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湖北省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企业如何承担发展的主力军、质量如何成为发展的主线,成为最紧迫的课题。
    武大质量院也看到了这样的紧迫性,毅然承担起了湖北省众多企业、行业的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的任务,希望为社会发展提供质量方面的智力支持。
    “武大质量院要成为国家宏观质量管理研究中心、质量高级人才的培养中心、社会服务的智库、质量文献信息中心”,早在成立之初,武大质量院的定位就很清晰。
    质量院的老师范寒冰和王超,至今仍记得去年元宵节时北京那漫天飞舞的雪花。
    武大质量院承担了一个关于汽车质量方面的项目,但有关车型,武汉缺乏足够的样本数量,去北京就成了必然选择。
    孰料,农历正月十三的出发日期,仍然处于春运时间,范寒冰、王超还有两名学生组成的调查小组,只拿到了两张奔赴京城的火车票。
    时间不等人,男士发挥了绅士风度。就这样,他们挤着火车,在飘舞的雪花中来到了首都。
    “快看,旗云,我们需要调查的车型。”刚出宾馆,路边停着的一辆汽车就让王超和范寒冰兴奋不已。更高兴的是,车主正在为自己的爱车擦拭积雪。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两人二话没说,就上前开始“套磁”,愣是在街边完成了在北京的第一份问卷。
    随后,他们又进入4S店开展调查,只要看见少有的车型从身边驶过,就恨不得追上去发放问卷……
    在京城度过了银装素裹的元宵节后,他们满载而归,研究结果深受好评。
    “武大质量院要讲质量”——这是武大质量院成立之初,国家质检总局和武汉大学领导对武大质量院的要求与期望,也是武大质量院的立院之本。武大质量院把这样的要求,化作了服务社会的动力。
    为做好广西壮族自治区质监局委托的质量兴桂方面的两项研究,课题组更改进入广西调研的行程,5天的时间里奔波了4个地方,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
    为做好“我国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项目,项目组成员赴黑龙江、新疆、广西等15个省市区进行调研,发放问卷上千份,持续3个月,召开41场520人次参加的座谈会。
    就是凭着这种特别的追求,年轻的武大质量院交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答卷,在武大百年历史上不断延续、延续!


    来源:《中国质量报》2011年9月8日

    原文地址:http://www.cqn.com.cn/news/zgzlb/diyi/466983.html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