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质量基因
发布时间:2012-12-05     字号: [小] [中] [大]

    当今,很多人对中国的质量问题感到痛心疾首,尤其是将中国的质量和德国、日本等国进行比较,我们就更加羞愧。
    看看这些质量非常强大的国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总能发现他们国家背后的文化因素。以德国为例,德意志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上帝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他救赎信仰他的人,并认为具备美好品德是他选择子民的重要标准,德国的基督教文化使人们把诚实、守信、敬业这些美德当作每一个人生活的原则。如若违背,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就会下地狱,因此,德国的许多生产公司把遵守企业道德,把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作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所以才有了今天“德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顶级声誉。再来看看日本质量背后的文化因素,它的文化根植于东方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自觉”和“修为”,这种自我改进的意识在日本的质量改进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日本,质量管理人员是全体员工,而非单纯的质量专业人员,他们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会及时上报且共同研究解决办法,而且,日本追求“精致完美”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日本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们会因为一个小的瑕疵而拒买,正是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使日本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必须注意到“精美好用”,同时还要配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它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成为了决定质量的前提条件。那么,文化为什么会对质量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因为,文化反映的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日常行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我们的质量,就是由这些日常的习俗、行为和生活方式决定的。
    当我们看到中国今天质量文化的乱象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中国从19世纪初期至中叶,才开始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而在16-18世纪,中国GDP占世界的20%以上,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发现,当时的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已经是一个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所开设的丝绸之路,也是用中国高质量的产品与西域各国进行国际贸易和交流。中国无论是在春秋战国,还是秦汉、唐宋、明清时代,产品质量都是非常优秀的。我曾在某地博物馆看到一辆战车,据记载它曾经在不换车只换马的情况下,从秦国(现在的陕西)一直跑到了南越(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几千公里的路程,这辆车竟然没有垮掉,并且保留至今。相信每一个看过兵马俑的人,都会惊叹它的栩栩如生,惊叹当时工艺的精湛,惊叹它的精美色泽。在湖北博物馆有一个非常珍贵的文物,叫越王勾践剑,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它依然铮亮如新。
    从整体上来说,支撑中国两千年灿烂文明的是它的产品,虽然当时的产品和我们现在的产品不一样,但当时的产品无论从种类还是从品种来看,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质量精湛”。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因为中国的产品质量太好了,从而导致英国在和中国的贸易过程中长期赤字,基于此,英国只好通过向中国卖鸦片来挽回这种贸易逆差状况。
    中国两千年来的灿烂文明所造就了如此高质量的产品,实在令我们当代人感到汗颜,但同时我们又要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我们在近代以前能有如此好的质量,而今天却有如此之多的质量乱象?我们更不得不思考,支持中国两千年来如此优秀质量的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因素?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其文化的核心是诚信。《周易•乾》中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我们的圣贤孔子也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很多与质量追求有关,在《天工开物》中就曾记载了对煤的科学分类,根据煤的性状和品质的不同,将煤分成明煤、碎煤和末煤,它在介绍冶铁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熔铁炉中,煤炭和木炭要以七比三的比例混合;熟铁锤锻之后质地不够坚韧,只有乘出炉时放进清水中淬火才能成为健铁。这一系列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表现出了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先秦《礼记》中的“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其内容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察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我们可以看到在秦砖汉瓦上到现在依然有工匠的名称。
    所以,如果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很难解释中国灿烂的文明,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中国质量的基因,去修复它、发展它、弘扬它。
    德国人认为光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数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量,他们在一切领域中奉行的原则就是,要么最好,要么没有。从道德层面上来说,任何产品都是由人生产出来的,因而,产品质量所产生的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人品,才是一切质量的基础。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