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是质量改革的前提
——五谈“质量与改革”
发布时间:2012-11-13     字号: [小] [中] [大]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时,特别强调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就是理论创新的优势。这一优势的总结,实际上是我们党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高度凝练,也是30年来我党战胜国内外各种挑战的重要原因。可以说,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没有“文革”后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的选择;没有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就没有这20年来的中国高速发展。有理论创新的引领,才有改革开放的不断突破,这就是中国30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理论创新之所以能引领实践的发展,是因为每一个阶段的理论,都会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的挑战,指望一个理论或一个说法是永恒不变的,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科学性。回想30多年前,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恍若隔世,今天看来是常识的说法,当年却是石破天惊。而现在的中国发展,又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初始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新的理论创新,就不会推动中国面对新的挑战。因而,发展永无止尽,理论创新就永无尽头。
    中国的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理论创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先导性因素。深刻认识质量的根本属性是市场属性,企业是质量真正的主体,放手让市场驱动质量的发展的理论认识,才创造了中国质量快速发展的奇迹;政府的质量职能在于弥补市场的失灵,应聚焦于质量安全监管的理论创新,才有了对出口检验、监督抽查项目不断减少并聚焦于高风险产品的政策实践;有了对质量是供给的核心要素,而供给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的理论突破,才有建设质量强国和各地的质量强省(市)的生动实践。放眼中国的质量发展,同样可以看到,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才不断推动了中国质量的与时俱进,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质量理论体系。
    面对中国质量面临的各类挑战,无论是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政府监管的乏力,还是企业主体地位的弱化、消费者社会组织的发育不良,甚至包括具体的质量部门的设置、技术机构的定位、质量立法和执法的范围与能力界定等具体问题,寻找背后的根本性原因,都可以看到源自于理论创新的不够。所谓理论,就是对事物规律的一般性把握,任何具体的实践和工作,都只有在一般性的规律性的理论基础之上,才可以做出科学的评价和正确的选择。通俗一点说,实践和具体工作时埋头拉车,而理论则是抬头看路,没有路径选择的正确,拉车再用力,都可能是南辕北辙。所谓战略对一切对,讲的就是理论和目标的正确。
    在实际的质量监管中,就我的研究可以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肯定是世界上对质量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人财物的投入,还是具体的法律与规制,都可以说是领先于世界的,仅以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不存在的政府出口检验而言,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质量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法律对质量违法的惩处太轻,只要实行严刑峻法,甚至多杀一些质量的违法犯罪分子,中国的质量问题很快就可以得到解决。事实可能正好与这种认识相反,法律和制度的实证研究可以证明,除了极少数的领域外,我国在大部分产品领域的质量处罚,都明显高于国际上普遍的标准。实际上,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我国一样,实施了那么多产品领域的生产许可,进行那么多产品的监督抽查。这种制度的设计,很多人的习惯思维是,这是对我国现阶段企业诚信不高的必然选择。
    真是如此吗?
    对这一问题,先暂且不表。分析一下社会上普遍认为的大学颁发的文凭质量不高的原因,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我国实行的是对文凭的统一管理制度,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文凭,都要得到国家的统一认可,才是合法的文凭。这个制度设计看似实施了统一管理,实际上是为每个事实上完全不同质量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统一的文凭背书,只要我获得了国家学历颁发的资格,质量的好坏那是由国家统一认定的,我这个学校本身并不承担什么责任。这就是许多学校的文凭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它根本用不着对这个文凭的质量负责,只要获得了国家的统一文凭资格就可以了。而实际上,文凭就和每一个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一样,都只能证明你这个企业的质量如何,而绝对不能说,它是国家统一的质量水平。因而,如果国家不去管学校如何颁发文凭,哪怕一个学校只对一个入学几天的人颁发博士学位,也任由这个学校自己去决定。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这个学校颁发的博士文凭,在人才市场上一定是一文不值,这就是我国有一个唐姓名人获得了所谓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不仅不敢理直气壮地使用,反而要向公众道歉的原因所在。市场会认定你这所大学颁发文凭的实际水平,无论你怎样滥发文凭,到最后一定是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如其担心大学滥发文凭而管制,倒不如就让它自己去发文凭,结果恰恰是大学一定会更加珍惜自己学校的文凭。
    道理是一样的,越是拼命地设置管制条件,想去管理好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越是不会对质量负责,因为它只要拿着统一的许可证或检验合格证,就可以向市场证明,我的产品得到了国家的质量认可,而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理论的分析,告诉我们,要真正管理好中国的质量,恰恰是要减少对企业的管制,让市场去鉴别产品的好坏。
    实际上,我国目前很多质量问题,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很多要去做的事情,没有在理论上真正地研究清楚,也就是并没有把握事物的科学规律,这就必然导致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因而,要通过改革促进质量的发展,其前提是要进行理论的创新。只有理论的创新,才能认识质量的科学规律,也只有顺应规律的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