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暴涨,是质量助力还是“口红效应”?
发布时间:2016-03-06     字号: [小] [中] [大]

    对中国电影行业而言,2016年开年至今可谓迎来了票房井喷的时代。根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电脑实时票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全国电影票房已突破10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2016年仅仅54天,就达到了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400.5亿元的四分之一,几乎追平了2010年全年票房的101.72亿元!电影作为消费者的一种消费选择,其票房背后的某些经济规律值得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电影票房的暴涨?
    不可置否,电影票房的暴涨是众多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比如新开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在线售票的发展、观影习惯向三四线城市的扩展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影票房的增长。但电影作为一种成熟的消费品,拥有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其质量才是票房之本。电影质量的提升,尤其表现在电影的制作水平。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加之专业团队的合理使用,推动了电影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也造就了观影群体更高的需求,反向地推动了电影制作团队向更高质量的层次迈进。虽然电影票房不能完全作为电影质量的评判标准,毕竟营销手段对票房影响较大,现实中也不乏“烂片营销”现象。但一部电影能否被市场接受,归根到底还是由电影的品质和观众的自由选择来决定。票房的暴涨是观众自由选择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影片质量提升的推动。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不断下行的压力之中,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因此消费也会随之紧缩。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票房逆势而上的表现,是不是受到“口红效应”的影响?所谓“口红效应”,又名“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经济萧条时期,消费者首先削减的大宗商品的消费,这样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电影消费相对于大宗商品的消费,省钱的同时也给了消费者心理慰藉和视听享受,因此在经济下行时期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在这样的电影消费环境下,观众审美需求不断增加,电影创作也以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产品结构来支撑市场。影片创作的多样性和观众对电影的热情,推动了电影票房的暴涨。
    电影票房的暴涨,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成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风险。对电影这种文娱消费品而言,质量与口碑才是其长久的生命力。一般来说,有好票房的不一定是好电影,但好电影一定能拥有好票房。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电影票房的暴涨,既是影片质量助力的结果,也受到“口红效应”的推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电影行业应以多样化的电影创作为目标,以影片的质量提升为核心,适当利用商业化营销,同时把握“口红效应”的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情景引导消费者,共同推动电影票房合理地增长。如是,才能使互联网和电影合理地融入全产业链,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