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供应链环节的产品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6-04-12     字号: [小] [中] [大]

    近几年,中国所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决策层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经济话题。程虹教授认为,质量创新是宏观经济重要的供给侧管理,是企业实现从“速度盈利型”向“质量盈利型”模式转变的关键(程虹、许伟,2016)。通过ISO9000:2000对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质量创新。简单地说,质量创新就是通过技术投入、质量管理等方法,实现固有特性的改进与提高。那么,如何才知道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所提升呢?这就需要评价。本文着重探讨产品的质量评价,尤其是笔者对供应链环节产品质量评价的一点想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关于产品质量的评价。譬如移动通信公司会打电话问我们对通讯套餐的评价、家电销售者会询问我们产品的体验效果,甚至连淘宝的产品都有一定的产品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但仔细一想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接触的质量评价似乎更多的是针对最终消费品的质量评价,而对于中间品或供应链环节的产品质量评价却很少涉及。

    我们知道,每一个产品的产生,一般都经过供应链各环节的共同参与,因此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最终产品的质量评价,其实是对产品生产各环节的一个集成性的评价。产品的最终质量是受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对产品质量重视程度的影响的,一个零部件质量不过关的后果可能就是最终产品质量的不尽人意。现有研究中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到供应链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但主要是基于质量管理角度的,包括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姜兴宇等,2008)、六西格玛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邓军等,2005)等,而对于供应链产品质量如何评价,却鲜有涉及。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应链产品质量的评价一般由采购商完成,评价结果相对封闭,并未引起消费者或其他群体的重视;另一方面可能源于供应链端的复杂性和分散性,缺乏较高效的评价方法。因此,在笔者看来,供应链产品质量评价成为一个应有而未有的产品质量评价领域。

    那么如何进行供应链的产品质量评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首先,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面向多环节、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面向设计、面向采购、面向制造、面向配送、面向销售等多方面的质量评价,尤其是对不同制造环节的质量评价。第二,建立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评价信息共享机制,改变供应链质量信息封闭的现状。解决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至关重要。第三,一套主客观相结合的、具有效率的质量评价体系非常必要。笔者认为,质量评价体系的创新也是质量创新的一部分。评价体系的创新,可以使决策者更准确的把握产品的质量状况,从而便于企业制定质量改进的策略,推动产品质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程虹、许伟,2016,《质量创新:“十三五”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2]姜兴宇、王贵和等,2008,《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系统仿真学报》第20期。

    [3]邓军、余忠华等,2005,《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浙江大学学报》第4期。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