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Uber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发布时间:2016-09-22     字号: [小] [中] [大]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消息一经公布,全社会哗然。滴滴和优步在中国打车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冤家”角色,大打价格补贴战,使无数打车用户直呼方便和过瘾。然而如今双方所谓的战略融合,不禁让打车用户们心头一紧:补贴打车的时代是不是一去不复返了?

    在唏嘘和担心的同时,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滴滴和优步双方由“战争”走向“和平”的逻辑。在笔者看来,双方的战略融合有其必然的原因。从市场占有率上看,来自易观的2016年6月份专车类APP活跃度数据显示,滴滴出行活跃用户高达4719.7万人,高居中国行业内第一,优步则以1311.7万位居次席,易到用车、神舟专车等位列其后,但活跃度与前两者有较大差距。虽然市场占有率上两个公司都位于主导地位,然而,双方获利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补贴大战“烧钱不止”,给“战争”双方的经营绩效带来巨大的获利压力。数据显示,滴滴出行每年花4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而中国优步过去一年补贴也达到20亿美金之多。因此,从市场占有率到获利率的转变,是同行业公司最想实现的战略目标,而双方的合并不失为一种提升获利率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通过减少补贴,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升利润,另一方面双方技术的合作以及大数据分析等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技术溢出,从而提升获利能力。从这一点看,滴滴和优步由“战争”走向“和平”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而打车用户们对打车时代转瞬即逝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是否意味这从竞争走向垄断?毕竟打车行业前两名的巨头携手,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寡头来了!笔者认为,据目前情况看来,合并后的企业还没有成为垄断寡头。垄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排除竞争、限制竞争,但目前中国的打车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了巨头公司之外,行业内其他公司诸如易到用车、神舟专车等,仍然处于一种开放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巨头的合并必然会对一些小公司造成冲击,但这种冲击在目前看来仍是市场规律下的正常现象,而无排除竞争、限制竞争的迹象。从这点来看,巨头合并就是寡头的结论还为时善早。

    对于滴滴与优步合并的时间,笔者认为,无论滴滴也好,优步也罢,作为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是服务质量,平台只是提供服务的手段。随着打车行业的逐步健康发展,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会逐渐减少,平台与用户最终都会渐趋于理性,而不会一直沉浸在“价格补贴大战”的热情中。因此,那些只专注于价格战而忽视了服务质量的平台,注定会被淘汰。企业盈利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合并后的滴滴打车涨价或许难以避免。但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动力最终还是源于创新。与其仅仅通过垄断提高价格来获取利润,倒不如通过创新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来吸引用户与市场选择不断跨越的自己。质量创新型的盈利模式,才能造就企业真正的“和平”。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