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的秘密(二)
——聚焦产品的持续创新
发布时间:2018-01-16     字号: [小] [中] [大]

    每每提及德国的消费品,都会被罗列出一大串产品,比起工业机械及汽车类的大型产品,日常的消费品如德国的厨具、刀具、皮具、手工艺品等,都是最能够直接接触到国内外消费者品类,也正是这类产品的高品质给全球顾客都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如德国双立人(zwilling)的刀具、菲仕乐(Fissler)的锅具、布里塔(Brita)的滤水壶等等,都是身边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产品。这类产品能够给德国制造带来良好的口碑,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影响,从消费者的角度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消费品类产品受众面广,易对产品的评价产生群体效应,有利于产品质量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是消费类产品使用频次高,高品质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顾客体验,高品质产品的高频使用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顾客满意度。

    而对于这些传统产品的高品质追求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反而一旦使用了这类产品,用一句较为流行的话来讲便是:再也回不去了。德国之所以能够发现市场中这一片蓝海并及时占有,与其所拥有的条件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产品定位、顾客关系及企业管理三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产品的定位使其避开市场风口型产品,容易造成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很容易进入“柠檬市场”的恶性循环;第二是顾客关系的管理确保产品的市场份额;第三企业良好的管理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三方面。

    1.传统产品的持续创新确立行业领先地位

    德国产品对于品质的追求从未局限于高精尖,而是秉承让生活变得更有品质为理念,在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均有渗透。而对于产品的质量追求不仅仅注重可用性和功能性,高品质的追求是德国产品固有的标签。同时,德国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大多数资源都来源于进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人对于产品的理念生产主张经久耐用,以此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产品要求能够经得起长期使用且不易损坏,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企业对于产品的工艺持续创新,降低资源损耗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等。在德国,锅具一户只需要买一件即可,因为不用担心会损坏。如德国厨具品牌菲仕乐(Fissler)始创于1845年,在经过160多年的今天依然在市场上仍然是极具竞争力,每一个锅具需经过9000道工序,锅把手称重超过100公斤而不断裂,以及独特的水压冲压技术也是业界翘楚。这些精益求精的工艺打造出过硬的产品质量,使得该品牌产品甚至会被德国家庭作为传家宝而世代相传。

    2.与客户良性的互动关系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德国企业往往强调对于客户关系的把握,由于德国绝大多数均为中小型企业,行业细分且产品单一,企业面对市场依赖于相对较少的客户群体,对抗风险的方法大多只有与顾客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因此,德国企业会对客户进行持续的关注,并且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德国多数隐形冠军企业能够有25%~50%的员工会与客户进行定期接触,参与客户的产品研发,以便随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并积极协助顾客解决问题。而这一数据在大型企业一般仅有5%~10%,而对应的市场占有率也是远远低于德国企业的。

    仅仅与客户进行互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客户关系的维护不在于感性的情感基础,而是经济理性的选择,因此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能够让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形成依赖感,这样的依赖感是在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而这一点正是德国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借助“能制造就不会买”的理念,虽然是中小型企业,但是产品一般都在市场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据有关调查显示,75%的隐形冠军企业认为客户很难从市场买到替代他们的产品。在短期技术领先市场水平的情况下,帮助顾客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自己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从而使得企业和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互利关系。

    3.家族式企业传承造就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秘密之一在于工艺的家族式传承。在德国,有超过九成企业为家族企业,而这些企业可谓是历史悠久。据统计,全球超过200历史的企业中,德国837家,而且绝大多数为制造业企业。德国企业不热衷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看中10-15年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因此在产品生产商不会被短期盈利模式而束缚,避免盲目的恶性竞争,把大量的经历投入长期且有价值的事情中。正是这样的长期战略外加之德国高昂的用功成本,使得德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都非常紧密,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培养员工,企业稳定的发展为员工带来了足够的安全感及归属感,使得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德国家族企业中员工的年平均流失率低于2.7%,而在美国这一指标可以达到30%,而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平均任期达20年。稳定的发展以及员工,保证了企业上下目标保持强烈的一致性,使得企业专注于产品及技术的研发,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会设立核心技术的研发部门,通过长期的技术更迭与经验积累,造就了德国企业在市场上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额的收益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发展。

    小结

    纵观德国质量发展历程,其并非一开始便有如此的盛名,18世纪中期德国企业家甚至因窃取英国制造的先进工艺流程,纺织低质低价的仿冒产品被英国人认为是最卑劣的工业间谍,这一行径的高潮更是在1887年4月23日,由英国国会通过的《商品法》,规定德国产品进入英国或者其他殖民地市场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以此类区分英国的优质产品。很快这一在当时带有歧视性的决定彻底激起了德国企业家的用心做产品的决心,确定了产品必须靠质量来竞争市场,之后的100多年里德国产品在全球贸易中所向披靡。结合我国质量发展现状,Made in China与早期的Made in Germany何其相似,而我国产品质量能否与德国一样能够在之后的发展中崛起,从企业的持续创新上暂时还未形成这样的条件,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欧美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年,大型企业为40年,日本的大企业平均寿命达58年;反观中国企业,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大型企业仅为7-8年。因此,产品质量的发展决不可一蹴而就,产品质量背后的多方面因素也绝不是企业主体单方面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对于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在学习西方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对症下药,方可在可预见的前景下扎实推进我国质量发展事业。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