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历史与文化
发布时间:2010-09-30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0年第17期(总第113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0年9月30日
 2010年9月14日下午,我院在武汉大学人文馆南厅举行了2010级新生入学教育论坛暨2010年第15期(总第96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邀请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李工真教授主讲“武汉大学的历史与文化”。现将本次论坛内容整理如下:
 
武汉大学的历史与文化
 
李工真:
各位同学下午好,很高兴来质量院做报告。
大家都是从工作单位来到武汉大学,很有必要了解武汉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武汉大学的历史比武汉大学的现状更辉煌。今天给大家讲历史,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武汉大学曾经创造过中国教育历史的奇迹。你们可以看到武大门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那么首先,我们来谈谈在牌坊没有竖起来之前,即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怎样产生的。
慈禧太后时期有两个重要大臣:张之洞和李鸿章。两个人都是洋务派,李鸿章权力更大,主要是练兵。张之洞到湖广后,主要抓经济办实业,并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武大就来源于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当时武汉只有两所破败、落后的旧式学院,不足以承担现代教育,所以想办两湖书院。当时武汉处于九省通衢的地位,有一批茶商非常有钱,关心自己的子女出路问题,与张之洞办学的想法不谋而合。就在光绪十九年,递交奏折,创办了新式学堂——自强学堂。这也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西式学堂。一改传统中国旧学,仿西方教学模式,分科教学、按班授课,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每门招二十人。其中商务一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先河。方言就是外语,格致就是自然科学的常识。
张之洞认识到,中国没有人才,所以认为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要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要多读西书。于是1890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格致、商务停办,改成一般课程,不按“门”招生,强化外文课,每门招生扩大到30人,增设译书机构,实行奖学金制。1898年派1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这批人回来后搞策动,就是“武昌起义”。
张之洞1905年写了一首学堂歌,分发给武昌各学堂。从这首学堂歌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张之洞的办学思想:
 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
 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
 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
 教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
 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四方。
 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
 物理透,技艺长,方知谋生并保邦。
 最尊贵,是太阳,行星地球绕其旁。
 地球圆,微带长,万国人物生四方。
 热带暑,寒带凉,南北极下皆冰洋。
 温带下,中华当,赤道二十三度强。
 测经度,直线量,京都起算作中央。
 三百六,全球详,武昌偏西两度强。
 测纬度,横线长,赤道南北定准望。
 四十度,北京方,三十度半是武昌。
 五大洲,非渺茫,地球东半亚洲广。
 欧西方,澳南方,美洲对我如反掌。
 阿非洲,西南望,天气毒热地多荒。
 中国圆,日本长,同在东亚地球上。
 我大清,初发祥,南抵鸭绿北龙江。
 奉吉黑,东北方,包在舜代幽州疆。
 十九省,禹迹广,从古文明最盛强。
 内蒙古,六盟长,从前曾服汉与唐。
             …………
 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指南车,定方向,天下地图司徒掌。
 舌人官,译寄象,书名文字达四方。
 讲化学,美土疆,天官地官冬官详。
 寓兵制,农隙讲,士民射御人人强。
 重路政,通旅商,道多茀草知陈亡。
 最文明,此五样,莫道圣王薄富强。
              ………… 
 说科学,须兼长,一日六钟并不忙。
 读五经,诵勿忘,先讲大义后精详。
 修身学,重伦常,孝弟爱众尊师长。
 历史学,知已往,世界变迁弱变强。
 地理学,先本乡,由近及远分方向。
 中国外,有列强,勿学井蛙拘坳堂。
 算数学,简为上,比例代数捷非常。
 八线表,不用想,能通几何包九章。
 博物学,穷天壤,卫生益智心开朗。
 理化学,原质详,配合制造通阴阳。
 辨炭酸,分硫养,火药全仗硝磺镪。
 电矿气,力声光,理化门门有专长。
 图画学,摹物状,先用毛笔后尺量。
 政法学,治国方,后生浅学莫躁妄。
 陆军学,分两堂,战术计画戒鲁莽。
 沟垒速,地形相,火器测准马善养。
 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
 小学略,中学详,外国语文习一样。
 高等学,通两邦,师范须明教育方。
 实业学,农工商,谋生有术国力强。
 方言学,少胜长,专备交涉使四方。
 大学内,分八项,专门经济佐庙堂。
 通儒院,精思想,新理著书胜列邦。
             …………
 学国文,文理畅,方解经史古文章。
 学英文,用处广,英国商务遍华洋。
 学日文,近我邦,转译西书供采访。
 学法文,各国尚,条约公牍须磋商。
 学德文,武备详,专门字义皆确当。
 学俄文,交界长,教习虽难也须讲。
 腊丁文,古义藏,随意学习不勉强。
…………
 湖北省,和约倡,长江人民享安康。
 派赔款,搜索忙,各省分派民与商。
 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
 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
 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
 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
 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
1913年至1923年是国立武昌高师时期。这个时期开办本科,接近大学的水平了。1917年学校加以改革,数学物理改为数学理化部,历史地理改成了国文史地部,还添加了一个预科。当时的校长张渲,还设了一个校训:朴、诚、勇。
 
1924年到1926年这段时间,校务变化特别快。“师范”两个字被拿掉,改为“国立武昌大学”,校长为石瑛。这个时候学校是名师云集。李汉俊出任历史社会学系的主任,李四光出任国立武昌大学的理工学院院长,郁达夫、陈建功等名师都来到这里。
1926年,北伐军达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国立武昌大学校务停办;同年12月28号,武汉成为首都。中国人跟西方人不一样,英美人的学校都是私立的,不适合国家建的,为了保证教育不受国家政治干扰,有意离首都远远的。中国学德国,把大学放在天子脚下。中国只要哪里有首都,哪里就要有好大学。当年,孙中山和北洋政府闹翻了,就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于是就有国立中山大学。汪精卫到了武汉,就支持国立武昌大学的建设,把几所学校合并入。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
汪精卫国名政府倒台,蒋介石成为中华民国的统治者。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设立新的教育部,把北大校长蔡元培聘到南京。这个时候湘鄂临时政府也撤销了。蔡元培手下的一帮学者教师,二十八人,研究法学、经济学等,留洋归国,但受到北大孤立。蔡元培把这些人推荐到武汉。1928年8月,李四光被任命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在武昌郊外勘察新校区。这里可以讲一个非常有趣味的故事。现在武大六一亭对面有一个李四光牵着一头毛驴的像,其实李四光并不是这次的主角,叶雅各才是主角。他经常在武昌郊外转,发现了武大现在的这个地方。那个时候这块地方没有人烟,也没有交通工具。叶雅各觉得这个地方很好,回去告诉李四光。1928年10月上旬,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李四光和叶雅各两个人一起骑着一头毛驴,到了现在这个地方,一直走到了东湖边,到了楚王宫。从楚王宫往这边看,可以看到珞珈山这一片。李四光就对叶雅各说,叶先生,你为中华民族干了一件大事,在这个地方办一个大学的话,就没有哪一个地方能与这里相比。于是校址就定在了这个地方。这里本来叫落驾山,是一个武昌第一大坟山,是武昌所有的山里风水最好的一座山。
蔡元培为武大筹集了250万银元。闻一多为第一任文学院院长,他把“落驾山”改成“珞珈山”。珞珈山是个什么意思呢?印度有很多珞珈山,是一个佛山,也可以称之为观音菩萨山。我们把学校看成一个庙堂,科学的庙堂,怀着敬菩萨的精神来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武大是发国难财的。武大地址刚刚选下来,就发生了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件十足的好事。美国大量的投资移向中国上海。武大建校舍全是买的美国货,而且还十分便宜,连运费都没有要。还从巴西运来红松木,用在现在的理学部。除了武大的琉璃瓦是中国景德镇造的,其他所有东西都是外国进口来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居然是外国人设计的。美国人到中国建房子,就担心没有中国味,就读中国古书、到处参观,借鉴西藏比达拉宫,设计了老斋舍。如果把这个交给中国人设计,就完蛋了,肯定把建筑弄成西洋式的。
1931年一期工程完工,1932年3月3号,国立武汉大学搬过来在这里上课。这里有两个牌坊。现在校门口的这个是假的,真的树在街道口。中国人就是这么怪,把假的捧上天。武汉大学当时选校园时,有个问题,这个校园划多大呢?李四光说了这么一句话:凡山头映在水里的,我们就要。珞珈山、磨山都被划到了武大的地盘。为什么街道口要弄一个牌坊呢?因为当时学校没有围墙,四周都没有人,武大只是为了让别人找到这个学校,于是树了这个牌子。但是后来就没保住了,只剩下这么一小块。
山上的十八栋全是德国式的,专门为二十八个教授设计的。山上本来没有树,叶雅各先生从全世界找树种,1929年种下了法国梧桐,还有樟树,每个礼拜带着学生上山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我们依山傍水,以武汉大学保得了半边的清净。
1933年到1945年,王星拱任校长。他领导了武汉大学度过了最艰难的抗战时期。1945年国民政府把他调到中山大学任校长,让周鲠生做校长。
1935年学校成立法科研究所,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并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这个时候国立武汉大学的校训是明诚弘毅。
1928年到1937年十年中,有一大批知名学者来武大任教:朱光潜、叶圣陶、苏雪林、袁昌英、钱穆、唐长儒、周鲠生等等。
武大最悲壮的一段历史,是武大西迁时期。1938年,由于抗战情势的变化,武汉大学组成迁校委员会,迁校至四川乐山。1938年7月,完成迁移。迁至乐山后,武大被称为四大名校之一。国民政府迁都汉口,武汉成为中国抗战的政治中心,借武大校舍举办珞珈山军官训练团,蒋介石、陈诚为正副团长。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等也移居珞珈山,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随后,日军进占珞珈山,理学院成为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工学院为日军野战医院;老斋舍为中级军官宿舍;一区十八栋为日军高级军官宿舍;水工试验室为日军马厩;附小为日军的杀人场。
1945年复员珞珈山后,增设农学院、医学院,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并驾齐驱的局面。并从美国招揽一批人回国任教。
1949年全国解放后,武汉大学一直保持全国第二的地位,拥有部级正教授134人,副教授32人,仅次于北京大学。武大、北大与南京大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949年8月24号,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学习苏联体制。武汉大学在这次调整中元气大伤。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和文学院的英文系和哲学系被分离出去,剩下文、法、理三个学院。同时也有一些外校进入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部分专业与武大合并。
1953年至1966年,李达任校长。李达是中共真正的创始人,他很了不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本书就是李达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李达还与毛泽东之间有着长久的情谊。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由录音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