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宏观质量管理的解决之道
发布时间:2009-05-16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09年第17期(总第62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09年5月16日
 
5月15日下午,2009年第8期武汉大学珞珈中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暨2009年第17期(总第49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在法学院二楼会议室举行。
本次论坛邀请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程虹院长做主题发言——质量安全:宏观质量管理的解决之道,武大二十多名中青年学者参与了论坛。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质量安全:宏观质量管理的解决之道
 
主讲人:程虹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此次论坛主题是“质量安全”。在主题发言中,程虹院长首先列举了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和现象来引发大家对质量安全的思考。随后他深入剖析我国质量安全产生的原因,指出现有质量主体的结构型缺陷是导致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质量本质特征和现有质量主体的研究,他认为多元质量主体是决定质量安全的充分条件,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由三大体系即市场质量监管体系,社会质量监管体系和政府质量监管体系构建。三种监管体系都有各自的监管长处,只有三种质量监管体系的协同配合,才能构成对总体质量进行有效监管的宏观质量管理体制。最后他介绍了基于质量安全假设的宏观质量管理范式、体制构成、基本原理、主要任务。
精彩的主题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发言,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对质量安全问题展开探讨。夏琼教授非常赞同社会质量监管体系作用发挥,希望消费者切实行动起来;李承亮博士以国内外的切身经历谈及我国质量安全信心重建,主张追求公平与能力建设并行不悖;青年学者唐皇凤力推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加速公民社会的培养;省标准院杨院长从标准的适用性纵论到文化、宗教,道德对质量安全的多因子影响。
程虹院长对大家的发言作了回应。他强调消费者在宏观质量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由生产者主权过渡到消费者主权。宏观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宏观质量管理正开启改革和希望之旅,在向建立良好的市场和法律制度方面积极发展。他认为质量涉及跨学科、多领域,研究质量意义重大。他呼吁更多学者加入到中国宏观质量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
本次论坛的举办,是搭建质量跨学科交流平台的成功举措。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宏观质量管理研究,有力地促进我国宏观质量管理的发展,提升参会者对中国制造及中国质量安全的关注,激发中青年学者对质量问题研究的热情,坚定大家对中国质量事业的信心。
(韩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42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