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程虹:竞争政策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8-06-05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年第5期,发表了我院程虹院长于4月19日,在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省级及部分地市级学会秘书长研习班”上的讲课内容。现将全文内容转载如下: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并提出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指出公平竞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制度创新,分别从竞争越充分质量就越好、竞争与质量是同构的、市场的有效性就在于优胜劣汰、竞争让消费者成为质量进步的最大动力和竞争让质量的产出效率最大化五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论证。文章最后提出,只有改革才能让公平竞争促进高质量发展,并具体提出8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竞争政策  高质量发展  政府质量监管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承担市场监管职能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为,唯有公平竞争,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唯有坚持质量,才能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平竞争的奇迹。凡是竞争公平而充分的行业和地区,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越高,经济发展也越有活力。


    一、中国经济的未来:质量与高质量发展

    (一)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2%左右,到2017年已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5%。如今,中国的GDP已超过1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6万亿美元。支撑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素投入,包括大规模投资、高速增长的出口和劳动力红利等。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现在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因为,投资的边际收益是不断递减的,我们不可能通过不断的投资,来获得永远高速度的增长。此外,投资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很多的投资来源都是加杠杆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是依靠高额的负债来支撑的。因而,靠投资实现高速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逐年增加、出口拉动的贡献也在下降。

    (二)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

    也正是因为面临以上问题,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高,突出表现在:人均GDP不高。到2017年我国的人均GDP排在全球的70位左右,远低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总体来说,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尚不足美国的10%,而劳动力工资却接近美国的30%;全要素生产率不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活动中除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决定产出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科技、管理、品牌和质量等因素,也就是创新因素,它们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大部分产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高,经济增长还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动;我国出口的产品附加值比美日欧低20个百分点左右,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此外,我国的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分配也存在很多问题。以上这些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迫切要求我国从高速增长的模式中走出来,走一条真正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三)怎样理解质量和高质量

质量的定义告诉我们,它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能力。而所谓的固有特性,就是一个产品或服务所体现出的性能,这些性能往往都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衡量,如此一来,人们才能对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当然,衡量方式有很多,包括标准、计量水平、检验和认证等。质量的另外一面就是满足需要,这是质量更重要的特征,也就是一个企业所提供的质量要符合购买者的要求,这一要求既包括前面所说的固有特性等指标,也包括消费者对价格、喜好、品牌、文化和定位等方面的要求。从功能角度分析,一个是质量的安全功能,这主要由政府负责监管,只有符合健康、安全、环保、反欺诈等基本通用要求的产品服务,才能被准入进入市场;另一个是质量的发展功能,强调必须让消费者满意,且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衡量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是满足需要的。质量的内在含义决定了监管部门应该严守中立,主要是管理市场准入的质量规则,并且处罚那些质量没有达到准入要求的企业,而不能代替消费者去判断哪个产品质量好,哪个产品质量差,因为这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市场监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我们说 ,质量讲的是投入与产出,在经济领域,质量好就是指投入少而产出高。因而,衡量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它反映了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量,产出量越高则质量越高。第二个指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它主要衡量的是增长动能的质量,越是创新增长,则表示质量增长的水平越高。当然,具体到产品质量的衡量,还包括市场份额、增加值、可靠性和合格率等一系列指标。

    (四)高质量发展的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走向高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质量到底由谁创造?答案就是企业这一市场主体。企业要在什么情况下才愿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呢?那就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其次,还要了解是谁在激励和约束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呢?那就是消费者,只有消费者的选择才能激励企业,才能真正约束企业。要发展质量,就必须回到企业和消费者两个主体上,能让他们作出正确行动的,只能是市场的公平竞争。因而,我国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发展路径。

    二、公平竞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制度创新

    我国经济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发展的路径问题,尤其对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些人习惯于一说高质量发展很重要,就自然地认为这应该是政府的事,并随之采取一系列具体提升质量的行政措施。但认真审视后发现,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又将原因归咎为市场失灵,进而采取更多的行政措施,但效果依然不好。

    (一)竞争越充分质量就越好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国的质量取得了巨大进步,其最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的家用电器如日中天,对国内家电企业而言,来自国外的竞争更加剧烈。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今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的质量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刚加入WTO的时候,有些人悲观地认为,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都没有竞争力,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行业的发展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越竞争质量就越好,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常识。所以对政府来说,要促进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力以赴地去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竞争与质量的同构

    竞争的一个重要解释,就是企业利润只能来自于市场行为,而不能来自于市场之外的一些因素。在这一条件下,企业获得利润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来自于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只有将需求搞准了,企业的一切生产行为才有意义。一个好的公平竞争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能够引导企业一心一意地满足需求,这样市场的效率才能最大化,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前面谈到的质量定义,最重要的就是固有特性满足要求,其本质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好的质量,一定是能够精准地匹配需求。综合来看,竞争的关键是能够满足需求,质量的本质要求也是要满足需求,竞争与质量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就是要满足需要。企业要提高质量,特别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市场竞争不公平,不需要企业尽心尽力地去满足需要,而是靠市场垄断,靠与政府的关系,或者靠补贴的差异来获得利润,那企业为什么要专心致志地搞研发和管理,特别是认真研究需求,从而提高质量呢?如此一来,企业当然也就缺少提高质量的最重要激励和约束。因而,理论分析的结论简单而清楚,政府要想提高质量,就应该一心一意地搭建企业提高质量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三)市场的有效性就在于优胜劣汰

    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也就是要将资源配置给那些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同时也要将产品和要素配置给那些出价最高的购买者。这就是市场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优胜劣汰。只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才能激励生产者不断地生产满足购买者需要的优质产品,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中,那些滥竽充数的低质量产品一定会被消费者淘汰。市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够选择优质的产品,也能够淘汰劣质的产品。所以,政府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就是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这里可以扩展性分析一下假冒伪劣问题,它的实质不是市场竞争不对,而是区域的行政力量干预市场,或者垄断性地保护市场,应对之策不是强化行政力量,而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地方保护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出清那些劣质商品。

    (四)竞争让消费者成为质量进步的最大动力

    质量是大众的事情,必须让大众来参与。现在的问题在于,大众很难参与。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的成熟度不够,也就是竞争还不充分,并没有真正让消费者能够有效地行动。一个成熟的市场,不仅要有活跃的市场主体,更要有活跃的消费者,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企业和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不是简单的企业之间的行为,而是面向消费者的行为,也就是为取悦消费者,企业之间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质量竞争。因而,政府全力以赴抓竞争政策,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消费者有效地行动起来。消费者的有效行动,才是企业最在意的,企业任何的质量行为和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最终都要接受消费者检验。所以,消费者既是企业产品质量最苛刻的约束者,也是企业产品质量最热情的拥戴者。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成为企业追求质量进步的最大动力,当然这一切都需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五)竞争让质量的产出效率最大化

    质量之所以重要,企业之所以重视质量管理,最根本是市场的优胜劣汰在起作用,也就是要通过好的质量获得更好的利润回报。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竞争就是要让企业的利润来源只能是基于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面对消费者,在同样的价格条件下,你的质量是不是更优或者你的价格是不是更低。市场竞争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比价格,一个是比质量。这两个方面的比较,让企业不得不用更低的成本去生产更好的质量,让消费者福利最大化,那些能以更优的价格满足消费者同样质量需求的企业,终将在竞争中胜出。这就是竞争可以同时实现的两个目标,也就是使社会效率最大化,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改革才能让公平竞争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上讲了为什么公平竞争可以促进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探讨为什么在实践中高质量发展会那么困难?笔者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目前促进质量发展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质量发展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方法也只有一点,那就是改革。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监管系统承担着推进建设质量强国战略、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职责,要履行好这些职责,重要的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质量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是基础,要充分激发企业的主体责任,只能是通过有效的质量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就是这一质量激励约束机制的根本,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公平竞争政策的实施上,是政府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要建立这样一个能促进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需要政府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一步步推动。

    (二)用改革的办法提高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

    对质量安全的监管,是市场监管部门基本的职责,要提高这一能力就必须推进改革。一是真正着力于安全性这一核心定位,将与安全关系不大的产品清理出监管目录,集中精力和资源在监管的安全性上;二是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假冒伪劣问题的根本不在市场,而是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要用公开执法和公开曝光的方式让地方保护主义付出更大的成本;三是要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培育有公信力的市场和社会专业组织,让他们曝光各个细分领域有安全问题的产品。

    (三)改革对市场主体过多的质量行政审批

    除了质量安全以外,质量是市场的权利,企业生产什么样的质量,消费者购买什么样的质量,这是市场的选择。政府不能替企业判断什么是优质产品,也不能够替消费者来判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质量。因为,质量是分层次的,且与购买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密切相关,你认为一套一万块钱的服装质量很好,但你不能限制别人选择一套几百块钱的服装,相对于几百块钱的价格而言,消费者认为这个质量是他所满意的。对于质量的政府监管部门而言,谦卑监管至关重要,应基于尊重市场的基本理念,大幅度削减各类对质量的行政审批,包括一些以强制认证方式出现的变相行政审批。只有减少行政审批,才能真正确立企业的质量主体地位,也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对自己的质量购买行为负责。

    (四)破除垄断对质量提升的约束

    质量是竞争出来的,而垄断就是对质量提升的约束和限制。仔细分析一下市场就会发现,存在垄断的领域,质量的进步和发展往往就会存在问题。对行业准入和经营范围应实行严格的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和破除行业准入的限制,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推进质量发展。对企业利用规模限制竞争的行为也要严格监管,无论是哪一类企业都应该遵守共同的准入规则,这样才能建立企业提升质量的公平竞争机制。要严格防止企业间的价格合谋,特别是招标体系中的最低价中标的行为,建立防止低价竞争所带来的违反质量安全底线的行为。

    (五)加强网络市场的监管力度

    网络交易市场特别容易出现垄断,尤其是由这一垄断而带来的假冒伪劣和质量安全的风险。交易网络平台提供商,其规模发展的边界就应该是对商品提供者的有效控制,也就是说应尽到对商品经营者的质量审核责任,只有合规的经营者才能进入平台提供商品服务。同时,鼓励网络平台提供商对消费者实行先行赔付,降低消费者质量维权的成本,也可以扩大平台的经营规模。对网络平台提供者也应该实行安全监管,自身要履行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责任。

    (六)加大对产品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产品质量涉及一系列知识产权,包括产品的商标、品牌、专利、核心技术和广告等,这些都是产品质量重要的发展要素。只有建立起对这些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体系,才能激发起市场主体追求高质量的内生动力,特别是激励企业投入质量的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的力度。同时,又能有效遏制少数企业的恶意模仿,约束和引导这些企业走向质量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七)有效提升消费者的行动能力

    无数的消费者在市场上会通过比较和选择,有效筛选出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要实现消费者的这一作用,关键是要让消费者真正地行动起来。因而,在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中,应立足于消费者主权,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制定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只有偏重于消费者的质量权利,才能够真正地约束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同时,应积极鼓励成立各细分产品质量领域的消费者组织,发挥这些小型组织的集体行动能力,特别是在质量领域的专业能力。

    (八)让企业家在质量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

    质量是竞争出来的,更进一步地说,质量是在企业家的主导下竞争出来的,所以质量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真正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为此,在质量安全风险上,除了要企业承担责任外,企业家也应该承担起责任,也就是说企业家要为本企业的质量安全问题付出代价,这样才能约束企业家真正在企业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严守质量安全的底线以及追求提高质量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转型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路径只能是基于公平竞争市场机制的建立,这是市场监管部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最好选择。要通过公平竞争促进高质量发展,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公平市场竞争机制。目前,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新组建的市场监管部门要抓住这一契机,将公平的竞争机制真正建立起来,从而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琳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