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查的坚韧——《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2016)》序言
发布时间:2019-12-28     字号: [小] [中] [大]

    CEGS调查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我在2015年序言中所讲的坚持初心。正是因为对初心的坚持,才能够正确地衡量包括花费的个人时间、投入和精力等似乎得不偿失的成本,才能够真正地从大局、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企业调查,也才有定力去坚持不懈地做好调查。

    初心不单纯是一种情怀,更重要的是一种原始动力,形成了对于CEGS调查,必不可少的一套坚韧不拔的运作体系。

    首先,坚韧表现在要科学地配置与企业调查相关的各种要素资源。企业调查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要获得企业登记的原始样本,要基于这些样本进行区域、行业和个体的分层抽样;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到这些样本所在的区域,并且要核实他们的实际状态;以上还是最基础的,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能够进入企业,并且能够让企业真实地填报问卷,无论是填报率、准确率都要达到基本要求;数据清洗、回访和统计时间也在一年左右,问卷的设计、测试与定稿时间也需要这么长;更不要说对数以千计的调查员的招募、培训和管理,以及巨大的安全风险和财务投入;除了这些要素外,还要与包括从中央部委一直到最基层的镇村和街道社区、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主体,形成紧密协同的网络调查系统。因而,对于企业调查来说,不仅需要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资源配置和系统的管理能力。武大质量院之所以能做成CEGS调查,就在于能够不计得失地将以上工作的细节真正做到位,并且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能够持续推进的调查网络生态系统。

    其次,坚韧表现在团队成员“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的精神气质。企业调查做不成可以有100条理由,要做成,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我的体会只有一条,那就是“绝不、绝不、绝不放弃”。CEGS调查,2014年在广东的一些地区做测试时,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当时也确实有很多人认为,企业调查看来正如其他机构一样很难成功。但是面对这样的挑战,武大质量院依然坚持屡败屡战,又经过多轮的测试、摸索与对规律的总结,最终在2015年,成功地在广东全面开展,2016年更是拓展到广东和湖北两省。企业拒绝填报问卷,以及关键的财务、销售等数据不填报,更是企业调查中的常态。CEGS面对这些困难,不是找理由为自己解释,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它。对此,我们将调查时间安排为3-4周,这样就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与企业上上下下不同人员的深度沟通上,从而为填报赢得了时间。同时,我们科学分工团队的人员结构,让不同的调查员与企业不同部门进行对接,从而实现沟通与填报的专业化,这样也解决了企业因为嫌麻烦而拒绝调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为企业数据保密的信用底线,迄今为止,没有一起因为CEGS管理不善,而使企业个体的原始数据外泄的事件发生,从而赢得了在企业持续调查的良好声誉。我们不认为调查只是使学术机构单向受益,而是在每次调查完成之后,都为每一个被调查区域的政府机构,特别是每个企业,回馈一份该区域的企业综合调查报告,这些报告都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的高度肯定和采纳应用。

    最后,坚韧表现在对“质量第一”的坚守。从调查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将质量作为生命,而且通过一系列的系统管理,将这一理念真正地落在每一个行为之中。在调查机制上,CEGS将调查的执行和调查的质量控制,分为两个互不隶属的并列系统,每个调查区域的每一份问卷是否能够审核通过,都不由该区域或上级机构的管理者所决定,而是由总部所设立的质控中心直接决定。在调查手段上,CEGS开发了智能化调查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够精准定位调查员在调查期间的业务行为,通过智能审核和智能计算功能,能够实时提醒调查员所填报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自洽性。特别是系统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交流功能,为调查员和被调查对象正确理解问项要求提供了支撑。在调查管理上,CEGS设置了过程管理的流程表单,覆盖了调查的每一道程序和相关的细节内容,使得调查拥有了统一的质量标准,而且每天晚上12时都要统计和发布各区域的调查进展与质量状况,通过PK激发各区域的每日过程改进与日清日高。

    《中国企业综合调查报告(CEGS)——2016》,依然由我作为调查的总负责人,提出总体构思和篇章逻辑,并组建参与本书写作的团队成员,对每章的具体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定期开展讨论修改,并最后修改定稿;由罗连发和李丹丹作为调查的核心组织参与者,具体带领团队开展每一章节的统计研究与内容写作;参与具体章节的成员有:贾旭,白云,陈佳,王岚,马娟霞,张伟,金荷,李媛媛,黄圆圆,董一鸣,沈笑寒,代丹,吕宵,张伟,陈佳,吴成强,许宁翰,王俊苏,方宁静,肖轶伦,赵晓松,郜蕊,谭俊,谢超鹏。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