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跑道”,谁之过
发布时间:2015-11-24     字号: [小] [中] [大]
    从今年10月中旬开始就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校园“毒跑道”事件,舆论一直没有平息。随着全国各地“毒跑道”事件的相继报道,“毒跑道”舆情热度持续升温,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话题。所谓校园“毒跑道”事件,就是很多校园的塑胶跑道被爆出质量过差,含有毒气体,可能危害学生健康,造成学生咳嗽、流鼻血等,甚至会使男生绝育。短短的一个月内,“毒跑道”事件从长三角扩散到珠三角,再到部分内地城市,其传播呈现出显著的区域传递特点,各地区众多新增个案的不断涌现,使得相关舆情热度居高不下。那么,“毒跑道”事件的出现,究竟是谁的过错呢?
    校园塑胶跑道,属于教育领域的公共产品,在今天的校园里几乎成为“标配”。那么公共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由谁来负责?如何应对才能避免相关公共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这些应该是每一位学生及其家长非常关切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了“毒跑道”事件的发生:
    1.有效监管缺失。这种监管既包括政府的监管,也包括学校的监管。在跑道生产、投标、施工、监测等环节,监管的缺失给“毒跑道”的出现留下了可乘之机。一方面政府缺乏对生产材料的质量监管,导致生产材料鱼龙混杂,也缺乏对施工过程和结果的监测,使厂商压缩工期、使用违规添加剂、晾晒时间不足等行为有了生存土壤;另一方面,学校在招标过程中过分看重价格而忽视质量,因部分厂商通过降低产品质量不断压缩价格而形成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跑道的质量底线不断降低,同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形式监理等问题。这些监管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毒跑道”的出现。
    2.国家标准缺失。我国现有的《塑胶跑道国家标准》中对塑胶跑道的检测侧重于材质,主要涉及硬度、回弹性、冲击吸收等物理和材料指标,而缺乏对跑道旁边空气质量的检测标准。这种标准的缺失使塑胶跑道的空气质量检测无据可依,一定程度上为“毒跑道”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3.社会责任缺失。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部分厂商为追求利益放弃原则,使用低质量材料制造“毒跑道”;为追求工程速度,部分厂商急于交付验收,导致塑胶跑道晾晒时间不足,使用时出现气味异常等状况,这些体现出的是部分厂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要想减少和避免此类公共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形成多方配合处理机制。政府应加强质量检测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使产品检测有据可依;确立惩罚机制,约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无良厂商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厂商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学校应完善招标制度,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严格把关工程质量。企业或厂商应制定相关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严格的市场淘汰机制,有效提升行业内的产品质量。社会应加强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为社会公共产品的质量提供市场化的把关。只有通过监管方式、检测标准等方面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才能为公众提供安心优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