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优价廉的“救命药”断供之谜
发布时间:2015-10-28     字号: [小] [中] [大]
    2011年,心脏手术必需药之一的鱼精蛋白在全国各地出现短缺,导致一些医院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受到影响;2013年,临床药品甲巯咪唑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短缺。就在本月,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消失了、对于婴儿细胞瘤治疗属于必备药品的“放射菌素D”各大医院纷纷表示缺货。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短缺的已高达342种。此次“潘生丁”的消失,为我们观察国内”廉价救命药”短缺乃至消失,以及加强对此类药物保护遏止其消失步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和思考契机。
    我国政府在今年6月1日正式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此前由政府控制的2700余种定价产品开放价格,交由市场调节,仅有40多种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实行政府管制定价(《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然而我国药品价格虚高,药品市场价格混乱现象依然严重。
    而市场方面,一盒标价为7.8元的治疗婴儿痉挛特效药的ACTH则被黄牛炒到了4000元。“干酵母片”是助消化的常见药,然而几乎所有药房都表示没有这种药品,利润低是多数药店不售此药的主因,“干酵母片”批发价0.75元,售价0.9元,利润0.15元,利润率16%;而店员推荐的“乳酸菌素片”批发价5元,售价28元,利润23元,利润率82%。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失灵了。
为何政府放宽监管后,将药品的定价权交还给市场,市场却没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反应呢?我国的“廉价药”市场已经面临着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困境了吗?
    “廉价药”消失的原因主要是五个方面:一、上游供应商囤货居奇,实施“饥饿营销”,从中牟取暴利;二、部分中游生产厂家追求高利润从而生产高价替代品;三、下游医院、药店乐于销售疗效相近但利润丰厚的药物;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税收,督促药企生产高价药物;五、“廉价药”大部分都是需求人群较小的罕见病所用药;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七、“廉价药”普遍质量和疗效较好,对于部分追求过度医疗的生产厂家和医院是一种损害,因此受到迫害较严重。
    为了保证“廉价药”的供给正常:一、医药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并不违法,但拥有市场支配地位以后,企业的行为是需要严格控制,不能滥用支配地位破坏市场竞争,防止垄断产生;二、政府部门针对不同种类的廉价“救命药”,可以委托厂家定点定量生产、统购统销并给予税收补贴和优惠,或者建立特殊药品储备,让企业的产销没有后顾之忧,并获得应有的收益;三、建立完善医药数据库,并且免费开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针对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确定、企业不常生产的抢救用药及罕见病用药,应该以省或地区为单位建立此类药品的储备制度,由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该类药品的采购、储备及调拨;五、药企这类公益性质的企业,不能只以利润为导向,而应该以质量为导向,质量较优的药品从来都存在断供的问题,而不会出现积压的问题。
    廉价药:即是治疗某种疾病具有相同或相近效果的临床必需药品中价格低廉的药品。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