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云南“红河灯盏花”为例
发布时间:2012-06-29     字号: [小] [中] [大]

摘  要

    地理标志起源于欧洲,10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欧美等国家对地理标志越来越重视,不仅强化了管理和保护,还纷纷建立起了以行政干预为手段的立法模式,并用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加强对本国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在我国,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起步比较晚,也还存在诸多的保护漏洞和管理弊端,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与国际知识产权相接轨的强烈要求下,我国必须走地理标志保护发展战略,并通过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逐步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发掘地理标志农产品历史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产品在原产地域的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保护我国的名特优农产品,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在理解和解释农产品地理标志基本概念、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主流保护模式,分析了我国目前地理标志保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特色农产品资源状况和地理标志的价值,并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如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选取云南“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实证分析的案例,总结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县域经济的促进路径,最后本文提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县域经济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