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抽查与产品质量
发布时间:2016-01-04     字号: [小] [中] [大]
    政府监管能够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丹尼尔·F·史普博,1999)。政府的监督抽查力度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策略选择和市场竞争行为,从而间接影响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政府履行质量监管职能最为直接的方式。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确立的对国内生产、销售产品质量实施监督检查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质检总局履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自1958年起,我国就定期开展全国范围内强制性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此后又通过1986年颁布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和1993年颁布的《产品质量法》使得这一抽查工作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监督抽查是政府依靠特定的质量法规或行政规章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定行为(程虹等,2011),是国家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产品质量进行管控。关于监督抽查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学界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类研究认为,有效的监督抽查机制能够降低质量风险,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如Starbird(1997,2005,2010)使用数值研究方法考察了产品抽检会如何影响风险厌恶的供应商的产品质量选择,他研究了抽检率和惩罚机制的组合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松的抽检体系将导致较差的产品质量;王夏阳等(2013)认为引入恰当的外部监督机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品质量水平。
    另一类研究认为,监督抽查采用最低层次的国家标准作为检验标准,无法有效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如王占伟(2001)对比市场竞争与政府监督的功用,认为市场竞争的外因最能促进企业质量的提高。
    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监督抽查与产品质量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监督抽查的实施方式和企业自身对质量的追求。Francisco J. Andre等(2009)构建了纵向产品差异化的双寡头模型,分析了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提出在平衡状态下,生产企业都会自发地生产良好的产品,由此提出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自身对质量的追求。
    监督抽查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决定了监督抽查并非影响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运行现状,为了实现质检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笔者认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应实施分类监管。具体而言,就是对不同规模、不同质量水平的企业施行差异化的质量监管方式。在保障监督抽查覆盖面的同时,应降低优质产品抽检频次,对于多次抽检合格率都很高、质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可以适度降低监督抽查的频次。。
    参考文献
    [1] 程虹,李丹丹,范寒冰.2011.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82.
    [2] 王夏阳,傅科.2013.企业承诺、消费者选择与产品质量水平的均衡分析——一个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研究[J].经济研究(8):94-106.
    [3] 王占伟.2001.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监督[J].中国经贸导刊(10):31.
    [4] [美]丹尼尔·F·史普博.1999.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9-43.
    [5] Francisco J. Andre,Paula Gonzalez,Nicolas Porteiro.2009. “Strategic Quality Competition and the Porter Hypothesi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82-194.
    [6] Starbird. S.A.1997.“Acceptance Sampling,Imperfect Production,and the Optimality of Zero Defects”,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Vol.44,515-530.;
    [7] Starbird. S.A.2000.“Designing Food Safety Regulations:The Effect of Inspection Policy and Penalties for Noncompliance on Food Processor Behavior”,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616-635.
    [8] Starbird,S.A.2005.“Moral Hazard,inspection policy,and food safet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87,15-27.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