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如何把关?
发布时间:2016-04-06     字号: [小] [中] [大]

    以“共筑消费新生态”为主题的3·15晚会刚刚落幕,就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曝光的种种无良商家事件令人心寒,“饿了么”外卖打响今年第一枪。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外卖平台叫餐,第三方订餐平台也通过补贴食客等方式争夺客源。然而,外卖平台“重扩张、轻监管”带来许多问题,如食品安全无法保障,合作店铺环境差,没有实体店也没有任何营业执照、卫生证明,实际卫生状况和描述不符等等。不仅如此,实际调查显示,饿了么平台的工作人员还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

    外卖平台食品质量鱼龙混杂,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经营平台没有当好“守门员”。新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曾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对应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但实际部分外卖平台审核不严,无证餐厅在平台上畅通无阻。另一方面,网上食品监管滞后。面对快速发展的外卖平台,线上缺乏相应的监管主体,怎么管、谁来管都是模糊地带,这就给了“黑心食品”泛滥的空间。

    外卖平台充斥无良食品,危害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但殃及的不只是消费者。外卖平台以方便快捷为广告语获得快速发展,但如果没有把好安全关,恐怕消费者离开的不只是无良卖家,还有整个外卖平台。目前外卖O2O业务依然是靠烧钱制造规模,并未真正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如果不能保持顾客黏性,各大外卖平台采取“联姻”抱团的方式也走不长久。因此,外卖平台应主动自我净化,拥抱消费者。

    维护“舌尖上的安全”,不仅要靠消费者“用脚投票”和外卖平台“自我革新”,还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网站提供者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监管部门在严查外卖平台的不良商贩的同时,应加大对第三方平台的处罚,净化平台市场,别让网络外卖成监管盲区。

    阳光操作是最好的监督,外卖平台可以借鉴实体饭店 “透明餐厅”的做法,用技术填补外卖平台的监管漏洞,利用“互联网+视频”的方式为外卖行业加一层食品安全的防护网。如,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悉食品的真伪、价格、生产日期,并追溯到产地;外卖平台可以要求商家提供外卖食品制作过程的视频,并把扫描的二维码添加到标签。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303648